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军事 > 文章页

为战育人,部队与军校的“双向奔赴”

时间:2024-07-25 14:23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34 次
临战上阵,替补选手夺第一■张 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周程程“夺冠热门选手因故退赛,临时接替上阵的副班长勇夺第一!”第78集团军某旅官兵至今还记得,那场考核带给他们的意外与惊喜。当时,该旅正与兄弟部队在陌生地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训练,上级突然下达命令,组织所有参训部队进行雷达对抗单站考核。消息传来,某

临战上阵,替补选手夺第一

■张 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周程程

“夺冠热门选手因故退赛,临时接替上阵的副班长勇夺第一!”第78集团军某旅官兵至今还记得,那场考核带给他们的意外与惊喜。

当时,该旅正与兄弟部队在陌生地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训练,上级突然下达命令,组织所有参训部队进行雷达对抗单站考核。消息传来,某连班长、一级上士张贺雷跃跃欲试,对这场考核志在必得。

张贺雷是单位小有名气的“兵专家”,曾多次在上级比武中取得名次。尤其是信号判读、施放干扰两个课目,他一直是全旅比武纪录的保持者。

然而,变故发生在考核3天前。张贺雷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正在孕期的妻子出现早产先兆。连队党支部立即商议决定,安排张贺雷回家探望,由副班长高浩稳接替他参加考核。

高浩稳原本学的是侦察专业,调整到雷达对抗专业刚满3年,还是头一回参加这种需要独立完成的大型考核。不少官兵都觉得高浩稳胜算不大,班长张贺雷却对自己的副班长充满信心。这份信心主要源于2个月前,高浩稳刚刚参加完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的培训,并以优异成绩结业。

3天后,考核如期而至——“敌”机呼啸升空,高浩稳迅速判明来袭方向,发现跟踪目标,准备采取干扰措施。没想到,他刚抓到频点,打算进行干扰时,“敌”雷达信号突然变了。干扰无效,高浩稳立即重新处置。

一个个特情接踵而至,高浩稳始终心态平稳、沉着应对。多目标同时出现,他回忆起在院校培训时教员的授课要点,快速计算目标数据,选择恰当应对模式,将培训所学充分运用到战场实践中。最后,高浩稳一鸣惊人,代表单位夺得了这场考核的第一名。

“院校学习的内容紧贴实战,回归战位后拿来就能用,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能力跃升!”领奖台上,高浩稳道出自己的成功“秘诀”。

在第78集团军某旅,与高浩稳有着类似经历的官兵不在少数。他们的快速成长背后,离不开该旅与院校深化交流合作的长期积累与实践。从零散式交流发展到常态化互通,近年来,第78集团军某旅与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围绕装备研练、战法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展开经验交流、技术互助、资源共享,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

为战育人,部队与军校的“双向奔赴”

■解放军报记者 张东盼 特约通讯员 张光轩 周程程

66db3535dae99ff6fcb77aa18bf811fb.jpg

第78集团军某旅与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组织联教联训活动,图为部队教练员为军校学员讲解装备架设注意事项。孙芳谱摄

取长补短,突破技术困境呼唤理论教学支撑

第78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张贺雷仍然记得,刚刚接收某新型装备的那个夏天。

由于缺少技术骨干教学帮带,官兵们只能对着说明书摸索操作。作为首个调整到雷达对抗专业的战士,张贺雷感到颇为不适——训练时,各专业人员分别带开,雷达对抗专业却只有张贺雷一个人。他环视四周,一种迷茫感油然而生。

面对陌生的专业,张贺雷第一次体会到“孤军奋战”的感觉:一个人学习理论,一个人实装操作,一个人考核评估……而且,这只是他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作为班长,张贺雷要为后转岗来的战友讲解装备操作。但装备操作说明书上仅有简单步骤,实践中到底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好?为此,他们一次次向厂家院校求教,收集装备资料、总结专业理论题库、梳理装备操作流程,还编写出一套教案课件。

没过多久,张贺雷又遇到新难题。他发现,战友们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讲到操作时兴致勃勃,一讲到理论,有些人就开始“大眼瞪小眼”。“新装备自动化程度高,有的人把操作装备等同于操作普通电器,以为记住几个按键就足够、多摸索就能学会,用不着学理论。”张贺雷告诉记者。

专业骨干张金宝曾经就是这样认为的,直到他亲身经历了一次惨痛教训——

那次旅里组织群众性练兵比武,张金宝带领官兵架设装备。原本一切顺利,可到了撤收环节,一名操作手突然报告:“天线无法降下!”

“尝试切换控制模式!”

“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操作手反复确认自己是按流程操作,但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车内,张金宝坐在车长位置一遍遍尝试,始终没看到装备自检通过的绿灯亮起,额头开始冒汗。车外,原本跃跃欲试的操作手们,此刻心都悬了起来。多次调试无果后,张金宝只能求助于连长。

最终,故障原因被查明,是不合理使用装备造成了保险丝烧坏。他们也被判定本次考核成绩为0分。

经过加班加点维修,装备终于恢复正常。张金宝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基础太薄弱,很多细节都没学透,才会因为使用不当造成装备损坏。

针对基层官兵理论学习不足的情况,全旅议战议训会上,有人提出:“院校处于专业理论前沿,视野开阔、资源丰富。官兵们要学习摸索新装备,院校专业教员能更有效地帮他们打好理论基础,不如邀请院校专家来授课。”这一建议很快被旅里采纳。

与此同时,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某专业教研室,正为缺乏实装训练数据支撑而苦恼,多次安排教员赴部队开展调研。

一次实战化训练中,该旅邀请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专家来队跟训指导,协助组织训练。经过沟通协调,双方很快达成一致:让院校教员学员定期分批次来部队开展联教联训活动。

“上门送学”的做法,一方面让院校学员接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新装备、新训法、新技能,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岗位;另一方面,也让部队官兵平时遇到的难题能够得到援助,有机会学习提升专业理论。

“院校教员们面对面授课、手把手帮带,让我们学到许多装备操作原理,形成了排除故障的可行方案,为专业训练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张贺雷感慨。

你来我往,院校教学与部队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确定干扰样式,要注意观察目标信号的频率等数据,灵活选择应对方式,设置干扰参数……”仲夏时节,训练场上,第78集团军某旅某营一堂现地教学课正在进行。

与以往不同,这堂课的授课人不是该营训练骨干,而是来自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的教员朱文亮。课前,官兵们用热烈的掌声迎接了朱文亮,还亲切地喊出一句“欢迎回家”。从“客人”到“家人”,背后饱含着部队官兵的真情认可,也离不开院校教员的辛勤付出。

一次训练,某装备车辆多次非正常断电。当时,朱文亮正在参加联教联训活动。得知消息后,他立即上前检查,最后发现是日常行驶时的错误习惯,导致了供电系统故障。

于是,朱文亮连夜备课。第二天一早,他就在训练场组织了一堂实践课,为该连官兵讲清故障原因,并与官兵和学员一起展开维修,彻底排除车辆故障。

联教联训期间,这样的难题会诊每周都有两次,教员和部队骨干一起“把脉开方”,学员和官兵共同观摩学习。不少官兵感叹:“院校教员不仅帮我们解答理论资料、装备操作等问题,还用教学科研成果,为我们的专业组训开拓了新视野。”

那次,该旅某营千里机动至陌生地域,参加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红蓝对抗训练。没想到第一回合对抗,他们就被对手打了个措手不及,遗憾败北。

该营营长百思不得其解,拨通了教员龙洋的电话。了解过对抗情况后,龙洋立即召集教研室骨干,针对营长反馈的问题进行专项攻关。一条跨越千山万水的“取经路”就此连通。

“干扰信号效果不理想,建议采用多站、多种样式同时实施干扰……”院校提出方案方法,部队进行实践检验。一次次“连线”中,他们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该营凭借优异的目标干扰有效率和压制时间比,在各个参训部队中夺得第一名。

部队与院校精准对接,战场与课堂紧密相连,成就了这场为战育人的“双向奔赴”。一名院校领导坦言:“联教联训通过建立双向沟通、协作共赢的联合育人模式,实现了让学员从课堂走向战场、深度融入基层的教育目标,也为院校探索服务部队的经验方法畅通了道路。”

教员黄枫对此深有感触。此前,他在教授“雷达对抗装备操作”课程时发现,由于没有实装讲解,不少学员对操作流程的理解记忆十分困难。

借助联教联训契机,黄枫将这门课搬到部队训练场,结合装备讲解理论难点,又将该型装备的操作注意事项逐一细致演示,让许多学员茅塞顿开。以往理论学习中难以解答的问题,最终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携手育才,常态化联教联训持续开展

某连干部李岩刚到连队时,正好赶上旅里组织的一场战术训练。训练中,特情接踵而至,官兵们应付得手忙脚乱,结果也不如人意。

“老兵退伍后青黄不接”“岗位缺编,技术骨干稀缺”……复盘讲评会上,众人各抒己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匮乏。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官兵加速能力升级?”那次机关调研,李岩提出这一诉求。

“随着装备更新迭代,部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对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调研过后,该旅领导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经过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与院校专家组织会谈,他们决定开辟一条“联合育才、请送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让营连部队结合单位实际向院校提出人才能力需求,院校根据部队专业动态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对少数无法在院校实施培训的专业,由旅党委牵头联系厂家协助培训。

雷达技师高浩稳正是首批送学人员之一。作为该旅骨干,他曾多次参与重大任务。但第一次接触新型雷达对抗系统时,高浩稳还是产生了强烈的本领恐慌。一次次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回到部队又经历多个岗位锻炼,他慢慢成长为雷达对抗专业的行家里手,还带出不少优秀的徒弟。

训练场上,高浩稳和业务骨干正围绕某项技术革新展开研讨。“部队与院校联合培养,不仅缩短了我们的成长周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突破专业发展瓶颈。”高浩稳告诉记者。

一级上士徐佳玉对此感同身受。2022年,他面临岗位调整。学了7年的老专业成为“过去式”,这让他十分担心自己的未来发展。恰逢此时,该旅开始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像徐佳玉一样迫切面临岗位转型的人员被优先安排赴院校培训。如今,他不仅顺利走上技师岗位,还成为专业带教的中坚力量。

“多亏了旅里搭建的平台,让我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个人成长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徐佳玉感慨道。

培训归来,官兵们的个人能力逐步向一专多能转变,不少军士骨干在日常训练、后勤保障、技术创新等领域都表现突出。

朱金涛曾是一名军械员,义务兵服役期满后,他选择继续留队,被安排参加3个月的院校培训。“训练场上,很多战友都能跨专业协同保障,让我感到很大压力。”朱金涛在心里给自己设下一个目标——要快速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培训期间,朱金涛不仅认真学习雷达对抗的装备操作,努力掌握相关理论,还主动找到教员,申请学习维修专业课程。那段时间,他经常利用休息间隙翻阅书籍、借阅笔记,只为多了解一点装备操作的数据流程。

朱金涛的上衣兜里,一直揣着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一系列理论要点:装备架设撤收流程、装备保养注意事项、换季保养时间……3个月的院校培训经历,为他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023年底,他凭借过硬的能力素质和出色的专业表现,被该旅评选为年度“四有”优秀士兵。

据了解,该旅与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开展的常态化联教联训活动已持续3年。经过3年的共同探索,他们围绕装备研练、战法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出一套经验成果共享、教学训练同频、人才管理同步的互通机制,推动部队与院校人才并肩成长、部队战斗力加速生成。

锐视点

联教联学联训 互促共进共赢

■徐宝登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军事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性,决定了要想贯彻落实实战化训练要求、培育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院校与部队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充分发挥各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人才共育与资源共享的双向互惠,实现培养目标与能力需求无缝对接。

院校拥有丰富的理论积淀、集聚的人才优势和前沿的创新技术,是人才加钢淬火的大熔炉;部队拥有齐全的武器装备、鲜活的军事实践和浓厚的战斗氛围,是人才磨砺锋刃的“铸剑台”。院校与部队建立联教联训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各自优长,互促共进、取长补短,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强力对接,切实担负起为强军事业锻造“好钢”的责任使命。

“联”要精准,聚焦实战牵引。联教联训的核心是“联”——这个“联”,不是简单的建立联系,而是基于优势互补开展的深层次联合。联教联训,必须找到战训理论与作战实践的最佳结合点,通过以战领教、为战抓教,实现院校教学内容与岗位任职需求的有机融合,走开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官兵能博采众家之长,让学员能更好地聚焦实战靶心,让教员能更精准地展开教学研究。

“联”要常态,主动投身实践。基层部队身处练兵备战一线、建设发展前沿,无论对创新教学方法还是破解发展难题,都最有发言权。联教联训,院校有必要主动探索与部队的联合路径,让教员到部队进行常态化实践锻炼,让学员走进演训场,体验部队实战氛围,进一步淬炼胜战能力和战斗精神。通过常态开展教学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用、硬件资源共建等互助模式,院校与基层部队能够合力瞄准打赢目标,有效实现互促共进。

“联”要融合,注重协作交流。要探索联教联训融合式教学新路子,必须打破狭隘的“门派”教学思想和小单位利益观念,遵循目标牵引与需求拉动原则,加强体系融合式教学和训练。院校和部队可以通过互相开放训练教学场所、装备设备、信息资料等资源,建立联合组训力量,落实共享式、集约化教学保障;也可以组织院校专家协助部队进行课题攻关、设计训练方案、策划对抗演练,充分发挥“磨刀石”作用,一方面锤炼部队胜战本领,另一方面提升院校教学研战能力。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4 19:09 最后登录:2024-09-14 1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