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从人工智能到太空移民,科技如何影响未来生活?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危险或单调工作、汽车无人驾驶、人类在浩瀚宇宙寻找新的栖息地……这些曾是科幻电影描绘的未来生活景象。随着科技发展,曾经的幻想片段正在逐渐实现甚至有可能广泛普及。2017年,又有哪些曾经的幻想会变为现实,科技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抢滩布局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 从年初谷歌“阿尔法围棋”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世纪对决”,到年底热门美剧《西部世界》中机器人反攻人类的场景,这一年,我们被人工智能的能力所震撼,又不免为其是否会取代人类而忧惧。 聚焦2016年,人工智能最耀眼的还是商业化起步。有观点预测,2016年前后很可能是人工智能的第三个红利期,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资本对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有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球1485家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关公司的融资总额达89亿美元。苹果、微软、谷歌等巨头也纷纷“跑马圈地”,收购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语音识别系统、百度医疗大脑、阿里ET机器人频繁亮相,显示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商业布局。 虽然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击败过人类选手,但若论真正“取代人类”,我们则不得不注意到2016年的另一投资风口——无人驾驶。 年初,通用汽车斥资10亿美元收购一家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8月,优步以6.8亿美元收购一家刚成立8个月的自动驾驶运输公司。黑莓公司则宣布在未来几年投资7500万美元,建立无人驾驶汽车实验室。及至年底,本田宣布联手谷歌研发完全自动驾驶汽车。随着传统汽车企业和科技巨头纷纷进军无人驾驶领域,下阶段的研发竞争更趋激烈。 尽管目前无人驾驶仍未能完全解决安全性和法规界定等多方面问题,但业界分析指出,自动驾驶能够极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并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技术的进步也会促使各项规则与法规的完善。未来自动驾驶在大部分情况下替代人类驾驶几成必然。 从“虚拟现实”走向“增强现实” 2016年被誉为“虚拟现实(VR)元年”。热钱袭来之时,创业者、入局者扎堆其中。不仅VR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及上下游企业也相继进入VR领域。 但在资本大量涌入之后,VR行业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市场热炒的VR产品也因价格高、门槛高、体验差等因素难以普及,VR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仍是虚无概念,VR行业也被形容为“尚未进入春天就步入寒冬”。业内人士指出,不论是“元年”还是“寒冬”都言过其实,时间会让市场冷静,也会让消费者趋于理性,时下的回潮只是挤掉之前的泡沫。 在VR经历“冰火”境遇之时,“口袋妖怪GO”游戏让许多人首次尝试了增强现实(AR)技术。这种技术将电脑生成的效果叠加到现实场景中,从而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虽然相较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门槛更高,价格更贵,但无论从设备便利性还是从消费模式来看,AR技术都有充分理由在未来更值得被关注和看好。 “太空移民”蓝图初现 2016年9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宣布,将开发一套由超大型火箭及可重复利用的飞船组成的“火星运输系统”,用于人类移民火星。在其设想中,100万“火星人”会在火星上建立城市,甚至会有比萨饼店。 如该公司CEO马斯克所言,要想飞向火星,降低发射和运营成本至关重要,办法就是完全的重复使用。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继去年12月在陆地成功回收“猎鹰九号”一级火箭,今年4月成功实现海上回收。2017年,我们或许将看到回收后的一级火箭再次披挂上阵。 通过实现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完全重复使用,结合太空燃料加注技术和火星上就地取材合成燃料技术,马斯克希望开通从地球往返火星的定期航班,从而将“旅费”从高不可攀的人均上百亿美元降至60万美元。如果一切顺利,我们有望在2030年前后看到首批人类踏足火星,而且不会像当年阿波罗登月那样只是匆匆过客,而是扎下根来,开枝散叶,在浩瀚宇宙中为人类再觅一处生机。(完) 分享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