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校长:中国智能机器人研究处于第一梯队 科技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年03月19日 06:24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近年来,关于“人机对战人类完败”的新闻频出。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两大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话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机器人专家王树国。 谈人机大战 机器人多先进都不会取代人类 北青报:如何看待“人机大战”中人类频频落败? 王树国:人机大战中人类的失败,只能说明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类。人类发明机器人,正是希望机器人能代替自己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使之成为人类某些能力的延伸或拓展。因此,在某些单项能力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是很正常的。 北青报:在平昌冬奥会上,韩联社启用了机器人记者写稿,从比赛结束、撰稿到发稿,耗时不过1-2秒。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未来是否会有大量人员失业? 王树国:人类发明机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帮助人类,做人类不能及或不擅长的事,使人类能够腾出时间精力做更高层次的事。例如,分拣快递的机器人出现后,人就做管理、维护机器人等工作。机器人无论多先进,都不可能取代人类,机器人的应用会减少某一领域的就业人数,但也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需求。 北青报:您曾提到在生物机器人出现之前,人类暂时不必去担心机器人的威胁。目前对生物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如何? 王树国:人类对生物机器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机构和学者对此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目前还没有明显突破,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付诸应用。 北青报: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何种水平? 王树国:这里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二者间紧密关联。我认为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走得更快,而基础研究还需加强。总体来说,中国的智能机器人研究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全世界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人才培养 唯“帽子论”太过简单需要治理 北青报:近期有学者呼吁应加大对博士生的培养,您认为中国博士生数量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 王树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我国的博士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国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博士、硕士的培养,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质量,适度放开培养指标。博士生指标应该向西部高校倾斜,缓解西部地区高端人才短缺的矛盾。 北青报:最近有学者建议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您对此怎么看? 王树国:给学生提高奖助学金标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研究工作。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仅靠中央或地方财政很难支撑,这方面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比如,很多硕士和博士都参与课题研究,部分国家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允许用研究经费来支付学生的奖助学金。如果今后能扩大允许支付学生奖助学金的课题范围,硕士和博士的奖助学金问题就能得到很大改善,也能适当降低对国家财政的压力。 北青报:近来有声音呼吁应给学者减“帽子”,说山川大河命名的学术头衔几乎都被用光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树国:这反映了我们求才若渴的心态,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但这种乱象应该治理一下,对有作为有潜能的人,给个“帽子”未尝不可,但如果唯“帽子论”就不太合理了。我们应该按照一个人的实际才能和贡献评价其价值所在,光看“帽子”的话太过简单。 谈西迁精神 西安交大65%的博士生留在西部 北青报:1956年,交通大学师生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条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西安交大是如何传承西迁精神的? 王树国:老一辈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舍弃了个人利益,从上海到西安,扎根西部,艰苦创业。目前,西安交大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原创成果的研发高地。西安交大还落实了“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现已吸引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大学加盟。 北青报: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身上是否还有“西迁精神”? 王树国:西迁精神当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2017年,西安交大近50%的毕业生,有65%的博士生自愿选择留在西部工作,将继续为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北青报:您认为当下是否还存在西部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 王树国:和东部相比,西部的人才引进还有很大差距。真正消除这种不平衡,最终还是要靠西部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希望在西部发展壮大之前,一批有志于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年轻人能投身西部。 北青报:西部要更好地留住人才,还有什么值得改进之处? 王树国: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政策方面,希望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关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并向西部倾斜。 文并摄/本报记者 蒲晓旭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