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装配某款发动机。 受访对象供图 在陕西鸿鑫耐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操作设备。记者 张梅摄 2023年,陕西全力抓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双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进展。近日,记者先后在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企业、高校进行采访,通过创新一线的故事,反映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刚刚过去的2023年,陕西科技创新重要指标亮眼—— 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3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万家,同比增长33%…… 新年伊始,陕西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全球第一桶地下原位热解煤焦油在陕西成功提取,实现煤田地下原位采油从“0”到“1”的突破。陕西企业研发的全球首款带有生物活性涂层的3D打印多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获批上市…… 亮眼的指标和频传的捷报,源自陕西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释放科技资源潜力。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陕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1月22日,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该公司自主研发的85吨级液氧煤油分级燃烧抽气循环火箭发动机“巧龙1号”将于近日进行整机试车。 “‘巧龙1号’采用独创构型,具有高可靠、低成本、结构简单、易于量产等特点。整机试车后,我们将立刻对其进行相关测试、验证,争取年底定型、批量生产。”天回航天董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刘红军介绍。 创办两年多,天回航天已经完成了4款新型火箭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其中2款完成整机试车。 天回航天何以发展如此迅速? “秦创原和‘三项改革’让我们把‘不可能’变成‘现实’。”在刘红军看来,政策的支持、创新资源的“托举”是高科技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 刘红军曾任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系列总设计师,2019年入职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面对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缺乏动力系统的瓶颈难题,拥有5项航天发动机整机发明专利的刘红军一直希望能把这些专利变成产品。 2021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刘红军以5项发明专利作价入股,成立天回航天。那个时候,恰逢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乘着政策的东风,天回航天的系列发动机产品相继诞生: 2021年8月,“小龙一号”发动机立项。从图纸设计到零部件投产、组装,再到首次成功点火试车,整个流程只耗时半年。 2023年7月,全球首台百吨级液氧煤油混合循环发动机“红龙一号”圆满完成首次半系统热试车,填补多项国际技术空白。 …… “面向未来,我们在加速发动机规模化批量生产和商业化进程的同时,还将瞄准核心技术,加快运载火箭的研发,力争实现中国制造新突破!”刘红军表示。 在陕西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中,一批像天回航天这样的科技企业涌现出来。它们脱胎于高校院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也更有底气、更显担当。 科研人员创办企业超过1000家 在秦创原和“三项改革”的各项政策支持下,西安理工大学多个科研团队破解了把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密码”,孵化出环保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 段宗范科研团队以回收塑料再生纤维为原料,生产出一种只吸油不吸水的油水分离新材料,3秒内可以完成油污的快速吸附。周星科研团队攻克了包装材料资源化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使得废弃塑料的转化效率超过98%,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实现成果转化?这是像周星和段宗范这样的科研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教师创办企业会不会被人说“不务正业”?如果转化失败了,存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场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种种困扰令他们望而却步。 2021年,以国家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陕西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2022年3月,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陕西在全省推进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 2021年8月,段宗范依托团队科研成果创办陕西鸿鑫耐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的4项专利申请权也从学校顺利转让至公司,并作价入股40万元解决了企业发展之初的资金问题。 “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服务、“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政策“松绑”的同时,陕西聚焦“不敢转”“不会转”,力促“转成功”“转得好”,多措并举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支持一批通过改革举措实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实现从无到有;助力一批通过“三项改革”已组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 2022年3月,周星团队也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了陕西星运博凯科技有限公司,并享受到了多项政策扶持。“在推动产品市场化的同时,我们还将攻克核心装备研发设计难题,希望实现废弃塑料处理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周星满怀信心。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科研人员成立成果转化企业1051家。2023年,全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16.66亿元,同比增长102.68%。 从“东南飞”到“飞地孵化” “有了秦创原,很多曾经‘东南飞’的团队和专家,都愿意回到陕西创新创业。”作为从长三角地区归来的创业者,陕西麦克斯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晶感受到了陕西科创生态的变化。 2022年6月,王晶创立麦克斯韦医疗,在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接与帮助下,入驻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成为一家“飞地孵化”企业。 王晶从事医工交叉研究多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博士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工作。2016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王晶加入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牵头筹建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揭牌。作为副总工程师,在该中心工作期间,王晶带领团队进行了多项医工技术与服务的开发应用,与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有过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乳腺癌与义乳产品逐渐进入王晶的视野。 经过谨慎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王晶决定创办企业,进军以医疗数字化定制为支撑的高端义乳市场。这时,秦创原榆林“飞地”进入王晶的视野。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通过鼓励探索“西安研发+飞地孵化”等多种模式,加快构建“一总多区”全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秦创原榆林“飞地”由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服务,旨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围绕榆林产业创新需求,结合产业、空间及政策资源优势,打造“西安研发+榆林转化”的创新协同机制。 “经历了重重筛选,榆林‘飞地’给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办公场地,希望我们的项目能在这个平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王晶说。 2023年10月,麦克斯韦医疗加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今年,麦克斯韦医疗的义乳产品将推向市场。 “在医工交叉领域多年,技术是我的专长,但创办企业过程中融资、估值等很多方面,我并不擅长。‘e起创’计划提供了涵盖企业发展的全维度的科创服务,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助力我们快速成长。”王晶表示。 截至目前,秦创原总窗口与地市共建25个协同创新基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各类服务机构709家,吸引双创主体7703个;加入“e起创”计划的入孵企业估值超过33亿元。 访谈 做大科技创新的“合”聚变效应 访谈嘉宾: 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刘佩进 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征 陕西在航空航天领域创新优势明显。近年来,陕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集优势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先后成立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问:作为首个陕西实验室,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肩负着什么使命,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佩进: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采用“核心”主导、“基地”支撑、“网络”辐射的机制体制创新组织形式,以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为依托核心,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科技四院、航天科技六院等13家在陕从事空天动力的优势科研与生产单位共同发起,逐步辐射吸纳全国空天动力领域的优势研究院校、企业及创新机构等参与,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重点围绕航空宇航推进、材料与制造、空天能源、智能控制、基础与共性技术等5个重要的科学与技术方向,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适时争创国家实验室,为空天动力产业布局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技术储备。 作为首个陕西实验室,我们在实验室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从“空天动力科学技术基础与应用基础创新研究”到“先进空天动力系统研制与应用”的发展模式,可最大程度发挥我国空天动力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技术、科研平台等的创新优势,从而推动我国空天动力技术快速创新发展,在占领空天动力科技制高点、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同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问:请介绍一下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空天动力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魏征:经过5年建设,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探索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企业孵化、金融投资、服务赋能”为一体的全周期全链条科技创新模式,成为秦创原平台建设、西安“双中心”建设和空天动力国家实验室创建的重要力量,孵化项目53个,项目总估值超过300亿元。 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我们建成了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重大装备制造牵引平台和科技企业工业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推动重大科研项目。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在重大动力装置、商业航天、无人机系统等领域突出原始创新,打造重大装备制造牵引平台和空天动力产业集群,研发一批颠覆性技术旗舰样机,推动空天动力形成新质服役能力。 依托“三项改革”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深入挖掘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储备科技项目,重点开展航空航天产业关键环节的产业布局,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建设的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被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入选我国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之一,形成“1+8+X”创新孵化模式。 问:面对未来发展,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还有什么设想? 刘佩进: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将立足陕西,服务全国,面向全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供给,在燃烧流动基础、超高温复合材料、新型含能材料等领域汇聚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形成航天动力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在高能钝感材料、能量高效存储与可控释放等方面攻克一批前沿性核心关键技术,引领航天动力领域技术发展潮流;在火箭冲压组合动力、推力随控固体动力和高推质比液体动力等方面打造一批颠覆性技术旗舰样机,推动航天动力形成新质服役能力;在空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关键部件、高性能发动机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孵化一批专精特新高技术企业,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问: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还将如何发挥作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魏征: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还将继续发挥“科技投行”作用,按照市场化运行机制,采取“小核心、大协作、平台化、开放式”的运行模式,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方创新资源要素,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科技产业联合体,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位一体的全程赋能服务平台,助力科技项目迈过“死亡谷”,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并发展壮大,建成一个围绕空天动力领域与央企差异化发展的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秦评 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 2023年以来,陕西以“秦创原”为科创总平台,以“三项改革”为主引擎,一手抓“顶天立地”的战略科技力量,一手抓“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培育,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坚实步伐。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陕西要牢牢牵住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在更大范围和更广群体中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作用,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方面锻造创新策源的“杀手锏”,加速推动西安“双中心”建设,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度,在能源、材料、旱区农业、人工智能等优势和新兴领域布局陕西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稳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以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地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 创新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和专利政策,不断优化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塑造良好的科研诚信和学风道德环境,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健康成长、充分生长。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要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陕西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链接 2023年,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其中,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3类合同成交额1097.47亿元,同比增长56.01%;就地转化技术合同35124项,占合同总数的50.38%;就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1601.17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8.86%。 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3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万家,同比增长33%;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5家、单项冠军企业35家、瞪羚(潜在)企业322家;新增A股上市科技企业7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5家,数量位居西部前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