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辉煌40年】 开栏的话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20年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经济特区发挥了“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今日起,本报开设《经济特区辉煌40年》专栏,聚焦40年来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经验和启示,以及新时代经济特区的使命、担当和作为。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本文学术指导: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 今天,是深圳四十岁的生日。 1980年8月26日,伴随《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颁布,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由此诞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源与践行之地。 四十年披荆斩棘,不仅是“小渔村”成长为“大城市”的都市传奇,更是我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社会制度变迁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宏大叙事。作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今天,是深圳的新起点。 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历史使命,深圳将继续保持“闯”的勇气、“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拼”的精神,开风气之先,领时代风潮,打造中国道路守正创新的精彩样本。 “闯”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以前,人们常说,深圳缺乏历史底蕴。然而,当人们走进这里,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时每一处,都是一段生动而精彩的改革开放史——沿着弯弯曲曲的深圳河,繁忙的罗湖口岸、福田保税区,是对外开放的“见证者”;来到深圳湾畔的蛇口,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开山炮”犹在耳畔,在全国率先引进外资企业、实行社会保险制的一幕幕是大胆改革的“大事记”。 自诞生之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就被赋予“试验田”的角色,以破解当时计划经济带来的僵局,并对外发展经济技术交流,探索适应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行先试迫在眉睫,顶住压力也要“闯”出一条新路: 引进外资是当时的禁区,深圳闯了;打破“铁饭碗”的工资制度是雷区,深圳闯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难区,深圳闯了;土地使用权拍卖是盲区,深圳闯了…… 凭借“闯”的勇气,深圳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构建出重要的基底和可复制推广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进入新时代,面临国际新形势、国内新常态,深圳经济特区如何继续“特”下去?如何扛起“先行示范”的大旗?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深圳考察时表示:“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站在新起点,深圳继续大胆“闯”: 前海从“一张白纸”开始,十年间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44.9倍,2019年经济密度达152.6亿元/平方公里,成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成效最突出、市场活力最强的自贸片区之一;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让这里成为民营经济的沃土,2012至2019年,深圳民营企业登记户数雄居全国首位,年均增长36.7万户。民营经济税收年均增速达15.4%,税收所占比重从60.2%提升到71.4%; 对外开放不止步:土地资源在深圳“寸土寸金”,2019年深圳一次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深圳改革不停步:今年大力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改革等,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仍然是其他城市参考、对标的“排头兵”。 “创”出调结构转动力的发展模型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经济发展最本质的现象就是创新。创新,正是深圳的根和魂。 40年来,几乎每十年深圳的经济都有明显的转型升级:从转口贸易到工业化,再到今天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靠的就是创新精神。 这当中,创新造就了许许多多“蚂蚁变大象”的故事: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还有各种垂直领域的“异军突起”——20多年间,从闹钟蜂鸣器起步的瑞声科技成长为全球最大高端智能手机扬声器供应商和第三大镜头供应商,全世界每三台手机中就有一部安装有其生产的零部件;凭借新技术的支撑,2000年以前“全进口,零国产”的安防产业,目前世界80%的产品都由深圳走向全球,尽管有疫情影响,今年第二季度,速卖通平台海外安防产业的销售额增长仍超过100%;从小车间里走出来的绘王动漫科技,打破了日本在数位板领域的长期垄断,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数位板品牌,连好莱坞的动漫师和绘画师都在使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动人故事的背后不是“奇迹”,而是创新产生巨大力量的本质。“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坚持打基础、谋长远,聚焦突出问题,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前四十年,深圳的“先行先试”孕育出了创新的企业和创新的氛围,未来,深圳正肩负“先行示范”的使命,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创新生态模式和路径参照。 如今,深圳再次抢得“头啖汤”,向人们传递创新生态的能量:截至今年8月中旬,深圳已完成4.6万个5G基站的建设,实现5G独立组网,成为全球5G第一城,即将迎来5G终端的红利期…… “干”出凝聚人心坚定不移的四个自信 作为一座口岸众多的超大型移民城市,深圳人口多,信息、物质、资金流动迅速,是名副其实的“流量型城市”,社会治理难度相当大。 回顾历史,深圳在每个阶段也都面临时代背景下的压力:80年代姓资姓社的争议,90年代特区不“特”的争议,2000年代产业转型的质疑。如今,又面临着全球疫情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深圳一路披荆斩棘、高歌奋进的“指南针”和信心来源。 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委就始终将党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要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我们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把特区的党组织建设好”。 “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圳是党一手缔造的城市,党始终在深圳各项事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所在。”王伟中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下沉力量,夯实城市基层党组织这一攻坚克难、凝聚人心的战斗堡垒,锻造了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为特区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将党支部建在河道上,多年的黑臭水体得到根治,净水保卫战两年多取得全胜;将党支部建在防疫一线,全市3.9万个基层党组织迅速动员,成为战疫的核心力量。困难在哪里,党旗就飘到哪里,人心就凝聚在哪里:根据深圳市委党校发布的《深圳战疫动员力报告》统计,群众对深圳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满意率高达97.56%,83%的深圳居民认为抗疫成功靠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深圳,用党员的战斗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力,来向人民、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彩未来 “深圳不是你的故乡,却是你梦想的主场。”一句歌词,唱出千千万万“用脚投票”来深圳的人们的心声。 “当英国的朋友们问起深圳怎么样,我一般都会跟他们说,这里创业没有任何阻力,深圳提供了好的人才环境,提供了好的落地市场,还有非常好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文化。”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回国、从事芯片研发的牛昕宇告诉记者。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会像中国和深圳那样鼓励创业精神。”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凯文·阿维森2012年就来到深圳,是第一个在华强北开店的外国人,如今他瞄准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未来,从做贸易开始转型做研发。 为什么创业者的选择是深圳?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说:“在很多深圳企业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场化已内化为深圳最显著的城市特色,是他们选择深圳、扎根深圳、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截至2020年6月,深圳共制定法规235项、政府规章332项,是全国立法最多的城市;作为国内唯一的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秒批”事项已达244个,“无感申办”196个,市民、企业办事正在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用跑”迈进。 政策公开透明可预期,公平法治成为城市的底色,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深圳仍然拥有承担改革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情怀。对今天的深圳而言,上述品格就是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创造新奇迹的资本。 今天,深圳“先行示范”的接力棒交到了当代特区人的手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为盛名所累;增强忧患意识,不为赞歌所惑;始终艰苦奋斗,不为安逸所困;强化开拓创新,不为经验所束;敢于攻坚克难,不为困难所惧,深圳经济特区必将创造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定能够成功。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6日 09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