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文明的杰作,大运河,千百年来哺育了沿河的城市,也赋予了两岸百姓独特的精神气质、生活习惯。 衣食住行,无一不是。 一撮茶叶,清气升腾,运河畔饮茶之风素来盛行。河道两岸密集人流,又催生了不同品类、口味的名茶。 今天我们就聊聊那些因运河而兴的茶。 龙井 历史上,乾隆经京杭大运河六次巡游江南,而前后有四次,都去了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 而乾隆自己,也留下了众多吟咏龙井的诗篇:“新芽细火刚焙好,便汲清泉竹顶尖。” 由此,龙井也成为了清代贡茶的首选名品,誉满天下。 碧螺春 无独有偶,乾隆的爷爷康熙,同样在南巡中,对一种名茶一见倾心。这种茶就是碧螺春。 从前,碧螺春还有一个更生动的名字——“吓煞人香”。 彼时,康熙经大运河到达洞庭东山,巡抚从当地制茶高手那里购得“吓煞人香”进贡,康熙非常满意,赐名“碧螺春”。 大方茶 随着明清时期运河的繁荣,古徽州的徽商走出山区,拥抱大运河。而许多安徽的名茶,也随着享誉全国。 这种茶抗寒性强,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墨绿、有熟板栗香、香郁持久、味甘醇爽口。 在山东济宁的茶馆里,就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夏喝龙井,冬喝大方。 毛尖 同样是从安徽走出来的名茶,毛尖的影响力亦是不容小觑。 在从前老北京的清茶馆门前,最显眼的地方一定有一块写着“毛尖”或者“雨前”的招牌。 茶客清晨遛鸟归来,就会到茶馆里沏上一壶茶,谈茶论鸟叙家常,好不惬意。 瓜片 通过水路要冲,藏在大别深山里的六安瓜片,也成为了全国茶客的心头好。 这种茶叶奇就奇在它无芽无梗,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 古代茶楼常拿黑白瓜子、花生仁、蚕豆、核桃仁来配它,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大碗茶 聊到老北京的茶馆,就不能不提“大碗茶”。 大碗茶不是特定的某一种茶,它就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一张桌子、几条凳子、一些粗瓷碗,足矣。 北京百姓喝茶还喜欢就着点心,莲藕菱角、杏仁豆腐、豌豆黄、芸豆糕……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武彝茶 借由运河之便,北方的百姓也能尝到来自福建的茶叶,武彝茶便是其中的代表。 武彝茶的颜色发黑,味道酸酸的,最能消食下气,醒脾解酒,所以很适合配上一点小吃。 《京华春梦录》就记载,喝这种茶,不妨来点“鸡肉饺、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药、汤馄饨、三鲜面……” 香片 香片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花气袭人,这时候迷上眼睛,听一段曲艺,郁积了一天的疲劳与重压,顿时烟消云散。 特别是在爱听书这件事上,运河南北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南方盛行《水浒》《三国》《施公案》,北方就有《聊斋》《包公》《济公传》。 鸥鹭竞飞,北去南来。两千五百载,运河的开凿、开通与漕运的进行,对沿线地区物质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渐渐地,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 由于限于篇幅,河道两岸,还有很多名茶无法一一穷举。而运河畔的茶,不管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不管是浓香、清香、醇香——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