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女人 > 文章页

文化界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时间:2024-06-12 07:10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24 次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界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闻频道 来源:经济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04:44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界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闻频道 来源:经济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04:44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坚信,具有丰厚积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在新时期引领中华民族迈向更加辉煌的新征程。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毛时安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空间上不是封闭的,在时间上不是停滞的,是一个鲜活有机、不断吸纳的生命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充分最有力的肯定。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记忆,是中华民族从神话传说的久远年代一路披荆斩棘,几度辉煌几度曲折走到现代的文化创造。历经五六千年岁月洗礼,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字形体岿然不动。从岩石上的象形图案,历经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和各种书体写法的变化,始终坚持着“书同文”的文化原则。中华儿女不管生活在何处,说什么方言,都能用方方正正的汉字毫无障碍进行书写、记载和交流。文字,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最本质的形态。正是依靠这一核心载体,繁衍了中国文化独有的千姿百态的文学形态、书法的各式书体、数以千百计的戏曲民间艺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浩瀚壮观的文化奇迹。这是中华民族,同时也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积淀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要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多多少少也出现了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欧美的文化倾向。其实,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文化从来就是和而不同的,从来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能再度实现跨越发展,有我们开放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但其中积健为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定力,从而为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构筑起一座来自几千年历史积淀,却始终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的、正在进行时的、能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超时代”的、将来进行时的、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后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考量。对内可以成为我们万众一心、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也可以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掌握话语主动权,产生“以理服人”的作用。坚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民族,有着对外来文化极其强大的兼收并蓄能力。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自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空间上不是封闭的,在时间上不是停滞的,是一个鲜活有机、不断吸纳的生命系统。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对原有的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对原来缺乏的要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

  可以深信,文化自信将为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新鲜的活力。一个已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将在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深深足迹,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一道,向着未来奋力前行,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信心赋予前行的力量

  刘志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力量,更加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奋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今天之所以能够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坚如磐石的文化自信,靠始终如一地坚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靠自觉遵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永不褪色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从而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和丰厚滋养之中,并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这种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使我们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众多“雪山”“草地”,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娄山关”“腊子口”,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要躺在过去取得的文化成就上睡大觉,恰恰相反,其题中应有之义是要推动文化继续繁荣发展,这就必定更加彰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

  世界经济发展史充分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其文化的支撑作用就越大。这启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着力提高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文化的社会属性突出表现为,它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服务产品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可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社会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可以不断巩固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相对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来说,文化虽然是一种软实力,但它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正因为深知文化对于国家强盛的意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有坚如磐石的文化自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文化自信,缺乏对文化强国战略地位的清醒认识,就不会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定力和责任担当,也就不可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国家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李嘉珊

  人才培养尽管是“水到渠方成”,但如何“引水”“造渠”是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意味着我们急需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多层次、多学科、多样性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人才,不仅仅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综合型文化人才。

  人才培养尽管是“水到渠方成”,但如何“引水”“造渠”是关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打通学科领域界限,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资源,前瞻性地培养和战略性储备文化领域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领域自身发展的问题,人才培养也不仅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要打通教育体系人才供给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鸿沟,贯彻新发展理念,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客观属性,从文化创作孵化、文化艺术生产、文化经纪、文化组织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实际出发,贯通人才培养与成才的全过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广义的文化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文化领域人才培养的根基。

  在职业教育阶段,一方面着力培养文化遗产手艺传承与保护的多样人才,同时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标准化、可复制、规模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务实发展继续教育,实施中高级专业技能型文化人才提升计划,对接文化领域发展现实,直接服务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需要,弥补文化领域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高等教育阶段,着力对接文化领域发展实际。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开办交叉学科专业的自主权交给高校,由不同领域、不同特色、不同优势的高等院校主动对接文化机构与文化企业,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驱动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向未来,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自信前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梳理并解决文化领域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新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以文化领域人才培养的新作为,焕发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矢志锻铸中华魂

  龚 裕

  无论古今,戏曲艺术都始终自觉担当着惩恶劝善、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戏曲艺术的根,是中华民族历经卓绝奋斗与不懈求索而凝结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荣耀标识。戏曲艺术之于中华文化,其植根也深,其涵蕴也厚。戏曲渊源有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质,成就了关照社会、化育世情的普世情怀。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范例,也是当下全球化背景下,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闪耀在国际舞台上的隽永流光、独具魅力的中国名片。

  中国戏曲集舞蹈、音乐、武术、文学、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于一体,其水袖、跷功、变脸、翎子功等绝活,莫不浸润着师徒授受的殷勤用意;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也全都是搓磨功夫,百炼始成。同时,戏曲长于在轻歌曼舞中展现历史故事,广播中华美德,演讲人生哲理,明辨善恶是非,戏曲演出在给人以身心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化受众。所谓风行草偃、化行天下,正是戏曲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之处。

  遵循写意大气、持中秉正的传统审美意趣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底蕴,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注入奔腾不息的文化原动力。

  无论古今,戏曲艺术都始终自觉担当着惩恶劝善、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戏曲艺术作为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的重要载体,更要自觉地担当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建树正确文化观的重要责任。

  文化兴国运兴,少年强中国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深刻认识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愿意肩负起示范和引领戏曲人才培养的大旗,以改革创新精神,支撑和推进中华戏曲艺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定、坚实地踏上复兴与发展之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初心不忘,奋勇前进。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自信源于殷实家底

  赵凤兰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来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

  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引人瞩目的高频词,“文化自信”四个字正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之所以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强大的历史底气。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丰富遗产和文化基因。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有底气彰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走进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铿锵步履加快,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这些文化成果无不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头,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支撑。

  历史事实表明,古往今来的文艺“高峰”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韵与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蕴含着推动时代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是创作者发自内心对自身文化价值、能力、前途的笃信和深沉的内心追求,也是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内在精神驱动。

  眼下,我国已到了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势在必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更为长远的目标,自觉抵制金钱名利的腐蚀和诱惑,本着对作品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守住底线、保持初心、彰显情怀,维护文艺作品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尊严,多创作一些实实在在、货真价实,有品格、有风骨、有筋骨且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来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夯实民族文化之根,铸就文化自信之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国才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17:12 最后登录:2024-12-22 17: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