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在系统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同时,聚焦顽症痼疾和漏洞短板,以道路交通安全、毒品犯罪、危爆物品、寄递物流等公共安全危险源整治为切入点,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亮剑道路交通顽疾 道路交通事故一直严重威胁着公共安全,2013年以前,四川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面对严峻的形势,四川省从2013年12月起,开展了一场 “史上最严”的道路交通治理大会战。 剖析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超限超载货车是“头号杀手”。四川道路交通治理,首先从高速公路突破,从治理“双超”抓起,向利益格局、管理乱局开刀。 四川成立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委员会”,省长亲自“挂帅”,分管交通、安全和公安的3位副省长分兵把关,19个职能部门联合作战,从管理体制上终结了“九龙治水”的乱象,而《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出台,给各地各部门戴上了“紧箍”。 “两年来,省政府先后共约谈了7个在道路安全工作排名靠后的地方政府负责人,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道安办主任曹代学说。 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得以实施:统一执法标准、严打改拼装车、货物装载管理等源头治理措施,将危险最大限度地堵在了路外。 斩断“以罚代管”的利益链条是四川道路交通整治的亮点。不罚款只扣分,将违规车辆就近引导出站、卸货,通过车驾信息平台进行黑名单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带来的是“不敢超”的威慑力。 一位司机对记者说:“过去超载了,罚了款又继续跑。现在不罚了,而是劝返,中途劝下来的还要卸货,那就更麻烦,现在真不敢超了。” 经过近3年的努力,四川高速公路没有发生一起因超载超限导致3人以上死亡的交通事故。2015年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5.6%。 深化禁毒防艾斗争 四川地处西南腹心,与云南接壤,承受着缅北毒源地毒品渗透的直接威胁。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四川成为金三角毒品流入我国、进而辐射全国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国家设定的堵源截流第二道防线。 外流贩毒是四川省最突出的毒情,一度成为“四川标签”。按照“外流人员在哪里,我们就追查到哪里”的要求,四川与全国20多个外流贩毒重点省市区构建了流入地、流出地共打共管、协作共治的管控新格局。 以“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为目标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外流吸贩毒重点人员的摸排工作在凉山深入扎实地开展。从摸情况、做登记,到建台账,“一村一档、一人一档”的精细甄别,为外流贩毒人员的系统管控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材料。 2015年,四川全省被外地抓获的外流贩毒人员同比下降13%。达州等5个重点地区全部实现该数字历史上的首次大幅下降,毒情重点地区凉山州外流贩毒人数同比下降21%。 四川省公安厅禁毒缉毒总队负责同志说:“要打毒枭、断通道、摧网络,打干净打彻底。” 在凉山,一个占地1.5万亩、各级筹集9亿多元建设资金,最终达到收治康复2万人规模的综合性戒毒康复场所——绿色家园已正式启动。目前,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1100余人正在接受强戒,已累计收戒1700余人。这是四川戒毒康复理念和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吸毒人员在完成强制戒毒后,可选择在园区生活和就业,以彻底阻断他们与毒品、与原有社会关系的关联。 “我们引进了玫瑰、苹果、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绿色家园整个产业的形成,将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创收的岗位平台。” 绿色家园管委会副主任唐斌说。 整治危爆物品管理乱象 四川是危爆物品生产和使用大省,民爆物品的使用量居全国第二。一直以来,危爆物品管理的法规多、部门多、环节多,而粗放式的管理,又使其始终处在漏洞多、隐患大、风险高的危险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四川正在探索构建了“全程监控、全程溯源、无缝衔接、共享共用”的危爆物品安全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销毁全流程。 四川凯达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锐拿起一箱雷管说:“公安机关可以通过条码,对我们这箱雷管的生产、销售、储存、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能充分了解它在整个流程的流向。” “公安机关可以对危爆物品运输路线进行监控。可以看到车辆是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如果它偏离了路线,我们会及时通知当地派出所,把它拦截下来及时整改。” 泸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大队协警杨川叶说。 除了传统的民爆物品外,四川还将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射钉器材等纳入危爆物品安全管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015年,全省未发生一起丢失、被盗和爆炸事故。 集中整治仅能治标,治本的关键还在于同步建章立制。2016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危爆物品管控工作的意见》,构建了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和全流程管理体系,推动了全省危爆物品一体化管理格局的形成。 清除寄递物流安全隐患 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通过寄递物流渠道交易运送违禁物品事件逐年攀升,时刻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从2016年4月1日起,四川所有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对没有实行实名收寄和收寄验视的包裹一律拒收,这一举措的实施,倒逼寄递企业必须严格落实100%实名收寄、100%收寄验视、100%过机安检的“3个100%”制度。 四川各地通过企业分担共享、财政部分补贴等方式,新配置X光机240台,确保了寄件物品至少经过1次X光机检测。目前,四川所有出川快件已基本实现了100%“实名收寄和收寄验视”。 “寄递e通”APP研发和使用,为寄递物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通过手机,快递员就能将寄件人的实名信息、收寄物品的图片、运输方式及目的地等基础信息全部录入信息平台,从而使监管部门和运输企业对所有寄递物品运程信息做到动态掌握,实现追踪溯源。目前,四川全省9648个寄递网点、36346名快递从业人员进入信息平台并使用“寄递e通”。 四川183个县市区政府明确授权由交通运输等部门履行县级寄递监管职能,而邮政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与责任查究,为寄递物流构筑了多重“安全阀”。 一名快递揽件人员对记者说:“我们要是不按照正常的流程,就会面临着下岗,还有经济上的处罚。”在企业,一份份责任书的签署,就是对公共安全的承诺。从人人建档、规范上岗到业务培训,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正在凸显。(记者 徐隽)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