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社会 > 文章页

教育部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时间:2024-06-13 02:05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27 次
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2017-10-10-13:10:00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主持人 续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是我们9月份教育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同时也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夕,我们分量非常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了七个司局的负责人联袂出席,来为大家从数据的角度解读教育这五年的发展和变化。

今年以来,教育部先是组织了“迎接十九大 教育看变化”的媒体采访活动,一共组织了10路,去了10个省区市,围绕20个主题进行了深入采访,也刊发了大量的报道,这是从基层看变化的视角。今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在十天之内连续召开九场新闻发布会,即“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我们教育新的政策、新的进展,这个视角是从政策看变化。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第三个视角,“数据看变化”,我们也组织编印了一本小册子发给各位记者朋友,这里面都是五年的数据,也是刚刚出炉,作为今天发布会的素材提供给大家。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刘昌亚司长;基础教育司的吕玉刚司长;高等教育司的吴岩司长;财务司的赵建军副司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周为副司长;教师工作司的黄伟副司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李海副司长。下面首先请刘昌亚司长从全局的情况介绍一下教育这五年来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数据看变化•教育整体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刘昌亚】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给大家报告一下数据看变化•教育整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2万所,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65亿人,非学历教育注册人数5325.5万人。我们对比十八大召开时2012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级各类教育的进展:

一、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全国幼儿园达到24万所,比2012年增加了5.9万所,增长32.6%;全国在园幼儿4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 728.1万人,增长19.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五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也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73.7%的平均水平。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4%,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小学新生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3万所,在校生1.4亿人。其中,小学17.8万所,在校生9913万人;初中5.2万所,在校生4329.4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国共有高中阶段学校2.5万所,受学龄人口下降影响,在校生3970.1万人,比2012年减少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万所,在校生2366.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万所,在校生1599万人,中职学生占40.3%。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于中高收入国家83.8%的平均水平。

四、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0%目标,正在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目前,我国高校年度科技论文数量达到全球八分之一,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同步提升。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排行榜位置不断前移。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2012年到2016年,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770个,有学科进入ESI前1%的高校从91所增加到192所。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中高职在校生2682万人。每年约有280万个家庭通过高职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同时,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的各类培训,每年达上亿人次。

六、继续教育形式丰富,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学人数共计1229.3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863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广泛开展。目前,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4560多万人次群众参与各类学习活动。

七、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比2012年增加3.1万所,增长22.2%,占全国学校总数的比例为33.4%;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学生4825.4万人,比2012年增加914.3万人,增长23.4%,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8.2%,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

八、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深入。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人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截至2017年6月,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各类学员210万人,实现全球广覆盖,大幅提升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在人才支撑方面。2016年,高等教育共为社会输送1193万毕业生,另有中等职业教育533.6万人,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五年来,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总量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全国的人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65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近6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五年来,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79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五分之一。依托高校建设的各类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6所高校研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以上九组数据客观上反映了五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情况。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续梅】谢谢刘昌亚司长。下面请吕玉刚司长介绍基础教育五年的主要数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数据看变化•基础教育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谢谢各位记者。我下面介绍一下基础教育的有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领导下,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学前教育方面

按照中央部署,各地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在园幼儿441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32.6%和19.8%。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达到70%的目标任务。

二、义务教育方面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98万所,在校学生1.42亿人。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达到99%,“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有效抑制了择校热。有关大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90%。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加上政府在民办学校购买学位达到了86%以上。从2017年起随迁子女100%纳入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补助范围。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56人以上大班额数量比五年前减少了26万个,降幅超过1/3。全国目前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数量达到1824个,占比62.4%。

三、高中阶段教育方面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47万所,在校学生3970.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34万所,在校学生2366.65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7%,比2012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923元,21个省份制定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

四、特殊教育方面

2016年全国共有特教学校2080所,在校生49.2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2.3%和29.8%。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了90%以上。 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2年平均2000元左右提高到6000元以上,中央特教专项补助经费从5000万元提高到4.1亿元。2016年,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达到5.32万人,比2012年增加21.7%。发布实施了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涉及42门学科,其中盲校18门、聋校14门、培智学校10门。

五、基础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建设方面

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提高到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数量从8台增长到12台。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000万人次,累计晒课730多万堂,进一步扩大了数字教育资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有2.1亿学生信息入库,基本实现电子化高效便捷管理。

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了学前三期、高中攻坚、特教二期等计划,分别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全国、各省(区、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等目标任务。这些政策举措清晰地规划出未来三年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将以落实这些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谢谢大家。

【续梅】感谢吕玉刚司长。下面请吴岩司长介绍高等教育五年主要的数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数据看变化•高等教育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对国家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新时代迈进。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高、三新、两加强”。

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世界上每五个大学生就有一个在中国高校学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增加到42.7%,我国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二是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全面提升,得到国际高度评价和认可。进入世界上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名的内地高校从31所增加到98所,增长了3倍多。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770个,接近于原先的3倍。三是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中国工程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标准得到国际高等教育强国的一致认可,达到了国际实质等效。

三是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贡献度显著提高。表现在数量足、效益高、质量好。为国家输送了超过3000万大学毕业生。高校以全国的9.4%的研发人员、7%的研发经费发表了全国80%以上的SCI的论文。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数超过1791亿元,占高校科研总经费的27.4%。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130.9亿元,发明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总量的总数超过五分之一。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各类项目批准立项18700余项,高校提交各类资政报告4.3万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累计高达近2000余万人次,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服务重要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四是高等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实施了“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共有14所高校获得56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共有24个中西部省份的100所高校获得10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实施了“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研修计划”,支持了1012名中西部高校领导赴世界高水平大学专题研修。实施了面向中西部高校教师学历提升的优惠政策,每年单独划拨400名左右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已有100所东部的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的75所高校,累计支持73所医学院校为中西部招收培养4.2万余名定向本科全可医学人才。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27.4万人,通过实施特殊招生政策,累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60多万人。

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连续三年举办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2000多所高校、230多万名学生参与。200多所高校被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19所高校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近万名优秀导师入选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约70.4亿元,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超过26万个,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国际上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果。新增了82个新兴战略产业和民生急需的新专业,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研究制定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投入45亿元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和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了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示范中心,1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000门左右的精品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近2000门慕课课程,超过700万人次在校生获得线上线下结合的慕课学习学分。

七是高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加强。教育部与工信部、卫计委、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紧密合作,实施了医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协同、部委协同的育人机制。在工程、医学、新闻传播、法学、农林、教师教育等领域实施了系列“六卓越、一拔尖”计划,覆盖了千余所高校,惠及140余万学生。

八是高等教育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效果,支持全国高校聘任长江学者1681人,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675人,占创新类人才同期引进总数的近69%。教育系统共有1357名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占创新类人才入选总数的近64%。高校教职工队伍党建工作明显加强。全国高校教职工党员总数125万人,占高校教职工总数的56%,共有教职工党支部10.06万个。高校学生队伍的党建工作不断加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党员总数超过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共有学生党支部7.96万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高度融合,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续梅】感谢吴岩司长。下面请赵建军副司长介绍五年来教育经费保障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数据看变化•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 赵建军】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刚才几位领导同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介绍,一会儿还有几位领导同志从另外的角度介绍工作进展情况。我想这些所有的成就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的因素,这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支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几个经费的数据。

第一,从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上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续五年超过4%,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是2.87万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准确的说是达到了2.3万亿元,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4%。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果来之不易。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根据最新的统计,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9万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14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2012—2016年这五年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2011年累计投入总和。

第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用途来看,有三个“一半以上”,充分体现了“保基本、守底线、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

一是从各级教育的分布来看,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2016年义务教育占52.85%,占比最高。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增长最快,五年增幅达到77.3%。二是从地区分布来看,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2016年中西部地区财政教育经费达到1.71万亿元,占全国地方的59%。五年中,中西部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教育财政经费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三是从支出方向看,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2016年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占61%。五年中,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支出增长明显,学校运转、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教育经费支出开始呈现出从重“物”到重“人”的趋势性变化。这是建立在过去长期物质建设和物质积累基础之上,并不是说过去重“物”是错误的,过去重“物”也是符合当时的事业发展需要。

第三,学生资助工作来看,呈现“四个持续增长”,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是受助学生持续增长。五年中全国累计资助各类学生(幼儿)4.25亿人次,年资助学生的数量从2012年的8414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9126万人次,增加了712万人次。

二是资助金额持续增长。五年中,全国累计资助资金6982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689亿元,增加了563亿元。

三是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五年中,学生资助的财政投入达到478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5%,年财政投入从2012年的82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109亿元,增加了284亿元。

四是学校和社会投入持续增长。五年中,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资金投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等资金投入220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31.5%,年资金投入几乎是翻了一番。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续梅】感谢赵建军司长。下面请周为司长介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周为介绍“数据看变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 周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老年教育的规划以及社区教育的指导意见等等,加强了顶层设计,优化了制度的环境和氛围。在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

分两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关于职业教育

用五个带有数量意义的关键词向大家介绍。

一是规模最大。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有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约10万个专业店,年招生规模930万人,在校生达到2682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的培训。在现代产业和领域,比如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说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是高就业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超过了90%。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就业率,是因为我们牢牢把握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有这样一些数字可以反映我们产教融合的情况。比如说我们组建56个行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成约1300个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了产教对话90多场次,还有现代学徒的试点单位364个。

三是职业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标准和体系。以《职教法》为基础,形成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等,组成了国家教学的标准体系。同时,我们还有考试招生、校长和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经费投入、困难学生资助、行业企业参与等多方面的制度规范,应该说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灵活开放的办学格局日趋完善。仅以教学标准为例,五年来我们发布了766个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10个高职教学标准,70个职业学校专业(类)的顶岗实习标准和9个专业的仪器装备的配备规范等等。

四是投入增长最快时期。我们抓住了这样的一些发展机遇,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等,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0亿元,打造了一批示范骨干学校、专业和师资,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五是我们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是不断优化的,这里有几大活动:一是201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我们连续举办三届,让社会更加的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二是我们联合30多个部门和行业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五年来累计参加全国总决赛的人数是5万多。三是我们联合七个部门,连续举办中职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形成了文有文明风采、武有技能大赛的这样一个德技并修的育人格局。

关于继续教育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培养规模超千万,截至2016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在学人数1229万人。

二是开展大批试点工作。我们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依托,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试点。现在全国已经有70多个学分成果的认证分中心,5所地方开放大学承担地区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在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方面,2016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次是863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118.5%。

三是服务上亿人次。这里有两个上亿人次,一是我们连续举办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人数超过上亿人次。二是我们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参与培训的老年人和其他人群也超过了上亿人次。

总之,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中央的关怀领导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应该说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继续教育也是迅速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应该说是稳步推进之中。

谢谢大家。

【续梅】谢谢周为司长。下面请黄伟副司长介绍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介绍“数据看变化•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 黄伟】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教师队伍呈现出新的面貌。今年教师节前,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有一场是专门发布了教师建设的情况,这里我想围绕三个关键词再给各位记者朋友汇报一些数据。

第一,适应发展。全国1578万专任教师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

截至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共计1578万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其中,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23.2万人,比2012年增长50.9%。全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927.7万人,比2012年增长2.1%,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257.6万人,比2012年增长3.8%。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60.2万人,比2012年增长11.3%。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5.3万人,比2012年增长21.6%。

第二,加强乡村。全国300万乡村教师获得感显著增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乡村教育,始终关心乡村教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全面提质增速的新阶段。

一是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3年9月启动至今,中央财政核拨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覆盖中西部70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惠及130多万乡村教师,目前全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人均月标准近300元,其中少数地区最高的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了2000元。在那些补助标准较高的乡村地区,出现了教师的逆向流动,也就是一些城镇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况。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013—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217.9亿元,在国家层面招聘农村特岗教师28万人。与2012年相比,农村特岗教师的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地区从年均2.7万元提高到3.46万元,中部地区从2.4万元提高到3.16万元。同时也示范引领了14个省份实施地方的特岗计划。应该说,数十万农村特岗教师现在已经成为乡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

三是着力推进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9.4万人,近五年来已有6.3万名公费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其中90.5%到中西部地区任教。同时也示范带动了全国28个省份实施地方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的培养规模约在4.1万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实施为中西部的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是改革实施国培计划。目前已经构建形成覆盖大中、小、幼、职、特的国培体系,五年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17亿元,培训教师1729万人次,其中实现了对全部乡村教师的轮训。

第三,提升素质。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小学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93.7%,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2.5%,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7.9%,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职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0.8%,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69.9%,比201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是高水平教师数量不断增多。普通高校教师中,目前有中科院院士748人,工程院院士575人,还有数以千计的“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在中小学教师中,随着201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目前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已产生中小学正高级教师3780人。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方面,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39.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29.5%。

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奋、教育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涌现出了李保国、黄大年、张丽莉等一大批先进教师典型,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谢谢。

【续梅】谢谢黄伟司长。下面请李海副司长介绍教育对外开放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介绍“数据看变化•教育对外开放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李海】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步入了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双向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5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43.3万人,来华留学人员44.3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36.2%、58.6%、35.1%。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我国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广大留学生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友谊与合作交流事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中外人文交流事业打开新局面。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我国已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德国建立起了八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已经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我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三是国际国内教育资源统筹形成新合力。注重高端引领,以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为重点,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截至2016年底,经教育部批准审批设立的中外合资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480个,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102个,在高校设立教育援外基地10个。

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甘肃、福建、贵州等14个省(区),市签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基本实现了主要节点省份签约的全覆盖,构建全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引领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奖学金生达到61%。积极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重视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教育部已设立42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394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实现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全覆盖。

五是孔子学院发展进入新阶段。截至2017年6月,已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107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各类学员210万人。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设立135所孔子学院、129个孔子课堂。67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等方式将汉语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续梅】谢谢李海司长。刚才七位司长是亮数据、晒家底,通过一组组教育大数据展示了五年来各级各类教育以及相关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进展。

下面的时间留给记者朋友们,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请问吕玉刚司长一个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热点,刚才您也介绍学前教育这五年取得长足的进展,相比之下高中教育在人们印象当中都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要么就是一些孩子选择出国,不再读高中。想请问吕司长具体介绍一下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情况和下一步我们有什么举措?谢谢。

【吕玉刚】谢谢记者的提问。高中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形象地讲是整个我们教育体系的“腰部”,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人的成长以及我们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新成就,迈上了新台阶。

在提高普及水平方面,我们这几年来始终把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作为战略重点。国家实施了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中央财政共投入27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的建设和发展。惠及了1800多所农村普通高中和近千万的学生。2016年高中阶段普及率已经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高考改革实施和试点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引起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的广泛的重视。

通过新高考改革,我们清楚地看到对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正在进行认真思考和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重点抓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的落实。这个计划是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经报国务院以后联合组织实施的,将推动高中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这里面有两个重点,第一,抓普及。把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作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教育资源,确保到2020年全国以及各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都达到90%以上。这个90%不是全国的平均数,是各个省都要达到,无一例外。所以在4月份的全国高中攻坚的会议上,我们专门跟十个省份签订了攻坚备忘录,这十个省份都是相对现在来讲普及水平偏低的省份。

第二,抓质量。适应新高考改革,我们将研究制定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在两办新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当中,对普通高中的改革做了专门的部署。要认真贯彻意见,进一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刚才吴司长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情况,我们感受到国家除了有“双一流”这样支持高校第一梯队发展的举措,也有支持其他高校的安排,我想请问除了“一省一校”等刚才您介绍的计划,下一步还有没有什么新的举措和计划?

【吴岩】谢谢你的问题。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后期,特别是要迈向普及化,全世界高等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类型上、层次上、结构上、标准上将是多样化的。“双一流”是多样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更多的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高等教育在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的发力点。

刚才说了我们有14所重点建设的中西部高水平大学,我们还在中西部100所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加强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更重要的是,中西部高校需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才是这些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发展中西部高校。这些学校不仅要眼睛朝外、向国外看,也不仅仅眼睛向东。他们应该更多的是眼睛向下、向本地区看,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一个发动机、一个“母鸡”,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摇篮。

我们将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升级版),更加强调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支撑度、引领力。我们要做很多工作,不只是采用一种标准,而是要强调各类卓越。

我们将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希望中西部高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变轨超车,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而不仅仅是本地的教师和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东部高校、世界上的各种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这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希望中西部高校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支撑点,迅速实现变轨超车。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我们都知道,“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教育领域在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方面有没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谢谢。

【李海】谢谢您的提问。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当中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为什么进一步发挥好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刚才我在介绍当中也说了,去年7月份教育部印发了《推进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三方面举措为建议框架,对口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共建丝路合作机制等三方面合作,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这个文件也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要实施的165项重大项目。围绕这个文件,教育领域主要在四个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签署省部共建协议,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推进平台,我部先后与甘肃、福建、贵州等14个省(区)、市签署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主要目的是要引领他们来充分发挥自己省(区)、市的区位优势,还有各个地区的特色来主动的对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开展国别区域问题的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我们在全国设立了42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同时备案了394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来通过这些国别和区域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现在基本实现了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的全覆盖。通过这些基地和中心的工作,我们去年已经发布了141项国别和区域问题的指向性课题,其中有70项涉及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了“一带一路”46个沿线国家。除了这个指向性课题之外,我们还设立了研究智库的报告课题,这些系列的报告课题也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6个国家。

三是实施引领性项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我们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的新生来中国学习或研修。同时以“‘一带一路’万名师生交流计划”为主线,推动实施“鲁班学堂”“中非20+20”“丝路1+1”“友好使者”等特色项目。另一方面,我们还指导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成立了中国—东盟海洋大学联盟、 “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中以7+7”研究型大学联盟以及中俄、中蒙等中外双边高校联盟。我们还与23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四加快推进语言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架设桥梁。2016年,国家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1036个学生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国内9个非通用语种的空白。另外,我们还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齐外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还接收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刚才刘司长和吕司长都介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这个小册子里面也有很多好看的数字,现在学前教育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8.4%,挺令人震惊的。但是我们现在周围还是有很多人反映入园难,想问一下吕司长下一步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是什么,未来五年我们还会有这样漂亮的数据吗?第二个问题请问赵司长,近年来我们教育经费实现快速的增长,4%的目标如期实现,这个历经20年确实是非常不易,应该说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今后在投入上确保这4%怎么确保,我们是不是有信心?这个钱到位以后,在使用上有哪些考虑?谢谢。

【吕玉刚】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学前教育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记得在我们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时候,反映最强烈的,社会呼声最高的是反映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实施了两期的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刚才讲到去年我们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4%,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绩,提前实现了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

但是确实我们学前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是二孩政策的实施必然造成带来我们需要入园的孩子增多。二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学龄前的儿童入园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入园难的问题、资源紧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今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又继续部署实施了第三期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这是第三个周期了,这个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5%,也就是从去年的77.4%提高到85%,其中普惠性的幼儿园的孩子要达到80%,我们提出“双普”目标,一个是85%、一个是80%。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下一步我们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扩资源,二是建机制,三是提质量。

扩资源就是扩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解决老百姓反映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的进程,做好新人口的测算,要以县为单位,做出幼儿园建设的布局规划,要大力发展公办园,要求每个乡镇都要至少建一所示范性的公办园。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公办园。大村要独立建园,小村要联合办园,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网络。

要建机制。大家都知道,学前教育发展比较晚,不像我们义务教育乃至高中教育长期形成的一套还相对比较完善的体制机制。学前教育现在面临的体制机制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幼儿园公办园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也不完善,这是我们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最难的两个保障条件。第一是钱的问题,第二是人的问题,不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学前教育很难发展。我们在下一期的行动计划中,要在机制保障上下更大的功夫,推动这两个机制的建设。目前现在是有16个省份已经出台了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4个省份出台了编制标准,我们还推动其他省份加紧出台这两个标准。推动建立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同时完善资助政策,解决好幼儿园在基本的运转、师资的补充等方面的条件保障问题。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的中央的财政补助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倾斜支持,对完善机制这方面的倾斜奖补。

要提质量。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科学保教。我们今年5月份召开了三期计划的部署会,同时举行了学前教育的宣传月,大力的推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动科学保教。要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动态监管机制,制定幼儿园科学保教的科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监管和业务指导,提高保教质量水平。谢谢。

【赵建军】我先补充说明一下吕司长讲的学前教育投入问题。刚才我在介绍当中讲到,过去五年,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幅最快,达到77.3%,从2012年的150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802亿元。我们今后也会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快补这个短板。下面我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对今后一段时期继续保持4%的目标是有信心的。这个信心来自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做出重要讲话。2013年9月25号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的行动的纪念大会上,总书记做了一个视频的贺词,在贺词里面,总书记讲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这些年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现在我们的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加剧,财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也不会减少教育的投入。今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两份文件里面都明确提出要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所以这个信心是来自于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和坚定的决心。

钱到位以后,我们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科学合理的把这些钱用好。第二,要管好钱,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方面,要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向中西部地区、向农村地区、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坚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要从制度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他们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三是坚持向教育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倾斜。像刚才记者提问的学前教育就是一个短板、薄弱环节,我们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等等这些方面的经费投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刀刃上。

在加强和规范经费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绩效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检查,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保障教育改革发展。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刚才吴司长提到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刚才从材料当中看到,我国高校以9.4%的研发人员、7%的研发经费发表了占80%以上的SCI论文,想请问一下吴司长,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在从由大到强的迈进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谢谢。

【吴岩】变化很多,最大的变化有四个方面,我把它称为“四个变”。

第一,高等教育在从做大到做强的阶段变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地位变了。原先高等教育更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是基础支撑作用,今后高等教育由于它的体量和质量变化,它将会是支撑和引领并重。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会逐渐加强,将会发挥最大的红利,会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第二,发展阶段变了。刚才我们说高等教育是大众化,去年是42.7%,现在正在快速地向普及化迈进。在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标准等方面都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正像联合国教科文所说的,这种变化将会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将会成为他的人生包括职业生涯中的基础教育。

第三,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变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到强国迈进,由于规模的变化和质量的提升,多样化将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第四,中国高等教育的环境、格局、坐标变了。正像陈宝生部长所讲的,它的舞台将不再是全国舞台,而是世界舞台;它的坐标不再是国内的某一个坐标,而是国际坐标;它的竞争也将是国际竞争。

因此,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的作用地位变了,发展阶段变了,类型结构变了,环境格局坐标变了。这四大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谢谢。

【续梅】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今天所有发布会的素材都已经挂到教育部的门户网站上,包括文字实录。我们教育部的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刚刚把今天的发布会内容做了一个推送,里面有很多图表和数据供各家媒体来选用。发布会结束之前,还想说一句话,国庆节和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在这里也再一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于教育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祝各位过节快乐、阖家幸福。谢谢大家,我们发布会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23:12 最后登录:2024-12-22 23: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