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姑娘的举报信令人深思 文化自信应从尊重历史的真实开始 社会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8年01月18日 18:32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年末贺岁档票房之争刚刚明朗,年初小银幕收视之战又掀波澜。以往,制作精良、明星云集的历史古装剧总是成为各家卫视“开年档”抢占荧屏的不二选择。如今,《巴清传》临时撤档、《如懿传》迟迟未播,取而代之都选择了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打头阵,古装剧不再独领风骚几乎已成定局。 《如懿传》、《巴清传》(原名:赢天下)剧照 相比前两年七八部古装剧竞相争艳的热闹景象,此次集体“哑火”难道只是巧合?从去年的宣传可以看出,无论是周迅领衔的《如懿传》,还是巨资打造的《巴清传》都是未播先火,受到了无数期待。两部大女主剧的对垒也早早被媒体提上日程,开年大戏一说更是不绝于耳。还没等观众高下立判,一封“秦粉致电广电总局的举报信”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较真丨秦粉万字举报撤档? 这封7000多字的举报信痛斥了《巴清传》的种种罪状,史论结合、有理有据。两位热爱秦朝历史的姑娘主要是对剧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服装发型提出了异议。 比如,在说到巴清的生平时,举报者就指出历史上的巴清在丈夫去世后坚守家业,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保卫一方。剧中的巴清则被封为大秦国医,头戴冕旒的定妆照更显露出要和秦始皇一分天下的架势。而秦始皇这样统一六国的历史人物则被抹黑成一个昏庸无能、整天限于情爱的强暴犯,和巴清上演着玛丽苏剧情。不仅悖理史实,简直就是对历史人物的亵渎。 其次,剧中充斥了夹手指、浸猪笼等酷刑镜头,血腥暴力。加上巴清和秦始皇之间的激情片段,不仅大有博取眼球之嫌,更是荼毒了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举报信还详细对比了《巴清传》中人物的服饰造型,浮艳之气从内到外,不要说还原先秦风貌,和日本平安时期的日式和风倒是如出一辙。 歪曲历史、处处抹黑,把如此正能量、可以载入史册的独立人物刻画成一个辗转于男欢女爱依靠男权上位的低俗女性恐怕才是两位粉丝最不忿的关键。 不过除了批评,也有网友对秦粉的动机产生了质疑,认为举报者小题大做、言过其实,明明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既然不是历史正剧为何不可以改编;请把它当做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来观赏;那么多改编的历史剧为何只盯着这一部。一时间,为该剧打抱不平的声音接连不断。 判断丨历史剧改编尺度在哪? 改编当然可以,瞎掰绝对不行。无论是宫斗、权谋,还是武侠、玄幻,没有哪一部古装剧能够 “复原”历史。但是,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则完全考验创作者的能力和素养。更重要的是,不顾历史、断章取义、甚至瞎编乱造,不仅会导致人们误读传统文化,对古装剧自身的发展也会造成伤害。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多少英雄好汉、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明个性、有血有肉的人物跨越朝代更迭、历经岁月沧桑,最终跃然纸上。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装剧取之不尽的财富,虚构也好、戏说也罢,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认识历史更是从古装剧开始,他们若无较高的辨别能力,好奇于阴谋政治和三角恋,认为史实就是如此,不仅对今后的成长是一种影响,更拉低了他们对古装剧的审美水平。 《雍正王朝》,胤禛并非朝野看好的继位人选;《汉武大帝》,刘荣被废成就汉武帝刘彻;《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不爱上朝爱修仙,这些经典的作品哪一个不是尊重史实,而不是抹黑或洗白,胡编人物关系,乱造出一些狗血剧情,吸引眼球。就连戏说成分较大的《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也只是限于对官场描写的喜剧式夸张,借古讽今、惩恶扬善的主旨令人赞叹。 只追逐明星、流量,古装剧真的要走上一条奇葩之路么。2015年横空出世的《琅琊榜》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变革者。复仇之路加上平反冤案,这部有颜值也有演技的作品颠覆了古装剧固有的套路,架空历史却彰显礼仪, 无论是兄弟情义还是家国情怀都表现的淋淋尽致,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好作品。 创作丨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可见,好剧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改编,而是在于怎么创作、怎么体现。写错字幕、念错台词、乱用成语,把现代人的潮流穿越到古代历史剧中,来满足自己恶俗的心理需求,只能是“雷剧”。 早在2012年,广电总局就下令,所有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总集数的15%。再加上“一剧两星”的调整,古装剧一度陷入低迷。但随着《甄嬛传》、《花千骨》等剧集的大火,翻拍历史也好、凭空杜撰也罢,你能想到古代的那些谈情说爱的“流水线”这几年几乎都被拍完了。艳丽的服装盖不住空洞的台词,浮夸的特效比不上尴尬的演技,网友的弹幕和评论可能比电视剧更好看。 古装剧是有底蕴的大众文化产物,不是是非不分、毫无内涵的快餐娱乐。能不能坚守正能量的底线,能不能有文化自信的讲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才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既要看是否传播正能量的内容,还要尊重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能胡来。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正是有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学的滋养,影视作品才有了思想深度。无论是历史轨迹、人文风貌的文化特色,还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自成一派的价值体系恰恰是国外所不具备。史料稽考、镜鉴当下,讲好古代人物故事,既要去伪存真、符合年代背景又不拘泥于形态、满足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文/汪佳莹)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