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帮扶企业发展,花同样多的钱,付出的劳力也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将管理的思路进行了一点调整,通过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机制的创新,南宁市江南区政府的运行效率就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新农村建设,过去许多推进缓慢、困难的项目,现在村民们却抢着“竞标”,甚至出现先搞建设后要扶持的局面。 “刚开始我们是政府要农民建新农村,现在已经变成农民自己要建新农村了。”江南区委书记魏凤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发展农村,政府一厢情愿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新农村建设:从“等建”到“比建” 2007年,是南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新年”。在江南区,不断创新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积极改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方式方法,使江南区的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令他们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欣喜局面。 江南区50%人口是农民。在许多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试点地区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指望着政府出钱出人帮助建房修路搞致富。而在江南区,由于党委、政府采取了激励性的“竞建”措施,一举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以前还在观望等待的一些村坡出现了不等不靠自发动手搞建设的喜人场面。 魏凤君用修乡村道路给记者举例。“修乡村道路,过去几乎全是政府拿钱,就这也修不下去,发生过很多堵路的事??农民不情愿。”魏凤君说:“怎么解决农民主体的问题、农民自愿的问题?” 江南区的办法是,把试点项目公布,“这些项目不是死的,要建哪些,农民要自己来争取,这些项目的建设,明白地告诉农民自己要投工、投劳,一部分资金农民还要自己出。”魏凤君说:“我记得刚开始十几个项目,很多村都来‘竞标’,争来的项目他们才有积极性。” 就这样,江南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批6个项目,在“竞争”中顺利展开,其结果是,当建设项目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惠后,农民的积极性完全被激发出来。 “有的路一修,农民的菜就能多卖一毛钱。”魏凤君说,有这样的结果,农民当然能看到其中的好处,“这些项目实施到一多半时,其他村都急了,纷纷要求参加建设。” “其实投的钱还是那么多,花的功夫也没怎么改变,但政府的思路一变,建设速度、效果却明显不一样了。” 据了解,江南区通过政府工作方式的改变,成功引导农民群众从“等建”向“竞建”、“抢建”转变。通过资格审查、竞建演讲、竞建答辩等步骤,筛选出群众积极性高、村?坡?干组织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坡?来承建第一批建设项目,以竞建的方式落实新农村第一批项目建设。在成功地将“等建”变为“竞建”的基础上,又通过第一批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再次广泛宣传发动,奖优扶先,鼓励具备建设条件的村坡不等不靠,主动出资、出力开展新农村项目建设,形成了从“竞建”上升到“抢建”的良好局面。目前,江南区已有228个50户以上自然屯提出申请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筹资金达510.5万元。 魏凤君说,从“等建”到“竞建”、“抢建”、“比建”,“其结果我们都有点出乎意料,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是农民自己干,逼着政府来支持它,给它补贴、完善。”由于新农村工作推进比较快,成效显著,去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先后三次在江南区召开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 据统计,截至目前,江南区已完成51个村屯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水利工程设计126项,开工85项,完工28项;完成沼气池建设3000座,卫生厕所改造3900座;完成4个村级学校危房改造和2个村点的文体设施建设;完成屯内绿化30万平方米;通村、通屯道路开工99条,完成31条总长297公里;实现150个村屯的电话入屯和2个村点的广电入户及宽带进村。目前江南区已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设计452项,开工401项,完工264项,累计完成投资额7578.7万元,占已下达投资计划68.7%。 除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江南区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也采取了许多灵活创新的办法。例如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安排上,过去的政府拨款,资金用途、财务监管等繁琐严格,“一毛钱都得要发票来报销”,魏凤君说:“但项目那么多,支出情况又千差万别。从几毛钱到几百万,怎么管理?”他举例说,例如很多农民投劳,你怎么问他要发票?“现在我们在资金上,采取的是政府以奖代补的办法,把过去的政府拨款项目变成现在的政府扶持项目。比如农民投劳,你干了多少,我们检查,认定你投了多少,我们按量奖励。”魏凤君说,如此一项小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工业反哺已具备基本条件 江南区是南宁市的南大门,是南宁市的对外窗口和桥头堡,也是南宁市的第三大城区和邕江以南各城区的中心区。 从地理环境看,江南区辖区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街道办,常住人口40.2万。位于珠江水系上游穿城而过的绿城邕江南岸,占“一城两岸”的半壁江山,可谓是“溯江延绵数百里,翠竹深处是江南”。9座桥梁巨擎般把江南、江北紧密相连。随着南宁市“136”工程的实施,城市建设南移战略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中心区的拓展,江南区日益成为中外企业落户南宁的首选地址、成为众多商家投资置业的焦点区域、成为未来首府南宁的房地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高技术工业、文化体育产业、城市休闲娱乐业中心。 而这一切,为江南区发展工业经济,反哺新农村,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事实上,南宁市的大企业几乎都在江南区,如南糖、南南铝、南化等。 魏凤君介绍,江南区正从过去的传统的工业基地和物流仓储基地向新的方向转变??交通枢纽,完全发挥海陆空的优势;物流基地,发挥南宁70%的仓储都集中在这里的优势;商贸基地,重点进行专业性市场建设;文化体育基地;新型工业基地。 “1995、1996年时,我们发工资都困难,年财政收入就几千万。到2004年,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2006年达到4.8亿元。”魏凤君说,“到2010年将突破10亿元。” 充足的财力,得益于江南区工业的先天优势。据介绍,2006年,江南区认真落实南宁市“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工作部署,努力克服新增建设用地紧缺等“瓶颈”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挖潜改造,加大技改投入,工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77亿元,同比增长46.7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3.48亿元,同比增长38.29%;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03亿元,同比增长35.8%。三项工业主要指标均创“十五”以来新高。2006年江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家;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2家。 在政府管理的创新中,为了展示“安商、亲商、扶商、富商”新思路、新形象,江南区党委、政府针对城区经济发展的态势,制定了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管理制度,在全城区掀起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高潮,着力推进一批项目、走访一批企业、解决一批投诉、办好一批实事、宣传一批典型,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帮助各投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使企业增资扩股、外引内联,推动江南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此,江南区组成20多个服务小组,走访了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一对一地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促进项目投资资金到位,江南区领导班子也与40多家工业企业和60多家商贸企业建立了联系,保障企业服务渠道的畅通,及时为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我们实行了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选派一批业务素质高、有一定经济管理经验的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加强对企业的联络和指导,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服务工作,实行企业举报投诉制度,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等干扰企业发展的行为和借职务之便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等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实行为企业服务承诺制,把为企业服务领域横向拓展到边,纵向深入到底。”魏凤君介绍说。 让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在江南区,政府管理的创新和水平的提高,不但在新农村建设和为企业服务中得到了体现,而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财力的快速提高,百姓也分享到了改革的成果。 “对弱势群体,除了低保、医保外,我们还有爱心超市建设。”魏凤君说:“我们的目标是,不能让一个农民兄弟受冻挨饿。” 对社会弱势群体,江南区结合实际,在不断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新形式、新路子中,依托街道和社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爱心超市”。把“爱心超市”建设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努力拓宽爱心超市服务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全城区共成立了27家“爱心超市”,在城市和农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据了解,如今江南区“爱心超市”已成为城区实施人性化济贫助困的新模式,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新平台。 此外,他们还将“爱心超市”的职能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从“小超市”中做出了“大文章”。他们围绕“爱心超市”单纯提供物质救助的平台,建成了爱心服务中心,开展义诊服务、义工服务、再就业指导服务、助残敬老服务等。近来,江南区还提出“爱心超市”市场化概念,通过协调民政、工商、财税部门,争取优惠政策等,逐步实现“以商养商”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赋予“爱心超市”新的生命力。 多年来,江南区通过建立完善“三个网络”、提供“七项保障”,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和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城区、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区县名片 江南区 面积:1154平方公里 人口:40.2万 2006年生产总值:29.54亿元 2006年财政收入:4.8亿元 江南区“十一五”规划要点 江南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8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突破8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4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8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5∶40∶4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8%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建立,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达到9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辖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10‰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高。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资料整理:本报记者 李成刚) 责编:多国丽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