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神仙”会诊 粉丝与明星,究竟谁有病?
刘德华与杨丽娟合影 新华网图 病理分析之网友会诊 ●此事跟刘一点关系也没有。问题主要在那些极端的疯狂追星族自己身上。每一个fan都希望和自己的偶像接近,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一个明星要是都能给以满足?那么他们自己还要不要生活了,除非他是超人。 ●人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唱歌、跳舞、演戏,并没有陪聊、陪恋爱甚至改变谁谁的生活之类的义务。 再说用自杀的方法来逼迫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行为是不是很残忍?对自己很残忍,对别人呐?如果他们的终极目的是让刘娶他的女儿呐?难道还要接受? 乘7路车去伊甸园(天涯论坛) ●说起此事,就不得不提刘德华,虽然他对此事不负有任何责任,但我认为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是有失误的,杨丽娟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粉丝,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 而刘德华呢,冷漠对待这件事情,和大家一起谴责了这样一个不孝的粉丝。 一身伤病(天涯) ●这个女子的行为确实已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初看来似乎对刘德华积极痴情,但是这不是《神雕侠侣》,她与刘没有丝毫感情基础,连见一次面都没有,何来为爱长久的等候? 我是小洲(天涯) ●杨丽娟的老父亲太爱这个女儿了,但是却发现爱已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而现在已经无法再爱了,没有爱的能力了。 这是一个爱的父亲,或许当他发现不能爱的时候,只有选择退出了,退出家庭,退出人生,或许他已经完成了任务,他选择了他该去的地方。 戈尔巴乔妻(天涯) 病理分析之刘德华 如果你是刘德华,你能怎样? 我们当然希望这宗“疯狂粉丝”的自杀事件只是个别行为,作为一位偶像,刘德华实在别无他法,亦肯定责任不在他身上。 来自甘肃兰州的一家三口,为了要见刘德华,不惜举债,不惜卖屋。终于,如愿来到香港,那个痴迷华仔十三年的女儿,在“华仔天地”举行的歌迷生日会上,也得以和偶像刘德华单独合照…… 结果,却因为“华仔对丽娟(女儿的名)和许多人一样,这不公平,孩子没有向他多说些话。”那个六十八岁的父亲,居然以跳海自杀来作为对刘德华“冷漠无情”的控诉。 读报章新闻至此,惟有掩卷慨叹。 正如很多学者和专家后来的分析:“这种盲目追星是极端行为,见不到偶像而要死,就更极端。”对这类“疯狂粉丝”,除了用“病态”两个字来形容之外,实在无他法。 换了你是刘德华,你又能怎样?这个叫杨丽娟的疯狂华仔迷,其实早已扬名,她和她父亲的追星行径,亦早被内地媒体报导过。刘德华也曾经透过经理人公司回应:“若歌迷透过不正确、不健康、不正常的方法要与他见面,他一定不会理会。”华仔亦表示过,最憎恶不孝的歌迷,同时提醒歌迷的家长,也不应纵容孩子的过火行为。 但偏偏仍发生了这宗悲剧。 可叹的是,那位寻死的父亲遗书的第一句竟是:“刘德华,你以为你是谁?”相信刘德华看到这样的话,也只能欲语无言。 刘德华当然一直很清楚自己是谁。作为一位拥有大批“粉丝”的超级偶像,刘德华对自己的言行,一直小心翼翼。像这次,他和他的经理人公司当然会知道这一家三口专程到港的来意,亦肯定了解过杨丽娟过去的出位行径,但他还是在歌迷生日会上见了杨,并和她拍照,可以说,要做的都做了。杨父的谴责:“对丽娟和对其他人一样,这不公平。”在外人眼中,若华仔分外眷顾杨丽娟,那才更加不公平。可是,你能对已经沦于病态的杨氏父女说什么呢?我们当然希望这宗“疯狂粉丝”的自杀事件只是个别行为,作为一位偶像,刘德华实在别无他法,亦肯定责任不在他身上。 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陪一些艺人出席一些活动时常遇到的“投诉”,那些痴心苦候偶像现身的疯狂影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从昨天已经在这里等你二十多个小时了,凭什么你就不能跟我说句话?”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叫你等二十多个小时,那可不是偶像的责任!——文隽(香港金像奖主席) 病理分析之杨勤冀 史上最可怜的爸爸 投海,托孤,就如选择撞车与等死,也是经过冷静计算的。这仍然是穷人的逻辑。 跳海惨剧发生后,有人愤怒地评论,“他们一家都有病,他们的最佳归宿应该是精神病院。”杨丽娟有病吗?或许,那爸爸有病吗?未必。从我的经验看,杨勤冀一直很正常,他的的卖房,他的举债,他的卖肾,他的投海,这看上去逐渐走向“疯狂”的举动,并未超出一个贫穷家庭的父亲正常扮演的角色。他的行为虽然无奈,却符合理性。说他疯了的人,是不了解他的生活状态。 女儿最开始迷恋刘德华的时候,杨勤冀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也是一位中学老师的当然立场。但是,当独生女儿百折不回,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投入一个梦想,作为父亲,正常的反应当然是让步,并想办法帮助她,尽管他很清楚女儿的行为错了。从古至今,当父亲反对女儿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而女儿以死相抗争时,忍看女儿去死的父亲也凤毛麟角,多是长叹一声,由她去吧。所以,支持女儿的疯狂念头,正是杨勤冀的必然选择。 一位68岁的老人,遭到女儿的变相绑架,被动卷入了一场反理性的行动。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已经举家疯狂,但是请想想,如果你40岁才有了一个女儿,你会不会爱她胜过你自己?当你年过花甲,去日无多,而你不幸又可怜的女儿陷入了迷狂,你愿不愿意不惜代价去帮她实现梦想?不要说他应该送女儿去心理诊所之类的正确废话吧,他只知道爱她就去满足她。 我认识一位农村的癌症病人,家境一般,而儿子马上要结婚,所以他拒绝了继续治疗。还残存生的希望,等死就是一件疯狂的事,但在他看来,如果他还继续活着,他的家庭就将遭遇灭顶之灾,没有儿媳,何来家族繁衍。在农民的世界里,这就是理性的选择。我听到过有老农跑上公路,主动撞上开过的汽车,以求得到赔偿金,好让儿子能结婚生子。 愚昧吧,却一定经过了冷静的算计。这是穷人的逻辑,难以理解却现实存在。 三上香港,六进北京,可怜杨勤冀已经倾家荡产,压力超出了承受极限。终于见到了刘德华,女儿却并不满足,而刘德华的“不近人情”也让他非常失望,这给了杨勤冀沉重的打击。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杨勤冀使命还没有完成,他的老婆和女儿需要活着,而他已经油尽灯枯,在他看来,这当然是一种失职。所以,投海,托孤于香港社会的福利,就如选择撞车与等死,也是经过冷静计算的。这仍然是穷人的逻辑。 悲哀,对命贱如草的他,却是现实选择之一种。——潘采夫(北京编辑) 病理分析之杨丽娟 女儿是重症心理病人 杨丽娟根本就是一个重症病人,而她的父母在一开始就没有找到对症的解药,没有成功的引导女儿度过这个特殊的“心理社会延缓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是一种特殊群体中的正常现象。但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只是青少年特定心理阶段的产物,他们对心目中偶像的崇拜认知与行为从长期而言是不稳定的。 杨丽娟的故事却好像已经超出了普遍意义上的偶像崇拜。仅仅因为16岁时的一个梦,就维持了13年对刘德华的疯狂痴迷,甚至因为达不成自己的愿望而几欲轻生。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一名16岁的追星少女,只因所崇拜的偶像歌手没给她签名,竟17天不吃不喝,骨瘦如柴,最后被家人强行送往医院治疗。另一位17岁的少女,因自己暗恋的“哥哥”(张国荣)自杀,竟然弃学回家,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年足不出户。 这些少女的行为已经异化为一种极度的病态和畸形,这些外在行为的产生总有其内在的心理根源,大多是儿时经历,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刺激所造成的。 杨丽娟的父亲自杀了,抨击、责难和不解统统砸向这个疯狂的女孩子,她成了千夫所指的不孝女。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杨丽娟根本就是一个重症病人,而她的父母在一开始就没有找到对症的解药,没有试着寻求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帮助,没有成功引导女儿度过这个特殊的“心理社会延缓期”。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们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正确有效的地方,而不是在最初的过于忧虑、责难和压制之后,由于无奈而一下子转为全身心的支持。 养不教,父之过。为了女儿的迷恋而卖肾甚至自杀,有这样痴迷的父母,女儿的疯狂行为似乎也有可以追溯的缘由了。 遐想和依恋是每个人最淳朴的情感,痴狂和迷恋却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刘采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责编:孙洁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