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履行“新能源安全观”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 安蓓)在山西,美国的能源公司正和中国企业一同对11个煤层气项目进行勘探和开发。投产后,这些项目有望每年生产几十亿立方米煤层气,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履行“新能源安全观”的一个缩影。 中化集团总地质师曾兴球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新的能源安全观是资源国和消费国之间相互依存,双赢(多赢)互利,在同一个能源市场体系下共同发展。 2006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议上提出,为保障全球能源稳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中国将适度利用国际能源市场,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在今年以气候变化为主要议题的八国峰会上,与之密切相关的能源问题将再次成为各国讨论的话题。 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亿吨,进口煤炭3825万吨。与此同时,中国生产原煤23.8亿吨,原油1.84亿吨。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了6330万吨煤炭。 中国同能源生产国的合作涉及非洲、中东、中亚、美洲、欧洲。合作中,中国奉行“互惠双赢”原则,给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尽管对中国的海外能源合作有些非议,美国能源部2006年2月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也承认,中国与这些国家在能源开发上的合作为世界能源市场增加了供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主张和谐世界、和平外交。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坚持互利双赢,并不会增加地缘政治争端。 2006年12月,在中国的倡议下,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五国能源部长齐聚北京,围绕能源安全、替代能源、能源市场、节能和提高能效等专题展开讨论。 2007年1月第二届东亚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同与会东亚国家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为东亚能源安全合作勾画了框架。 中国的能源市场也向世界开放。壳牌、埃克森美孚、BP、道达尔等国际著名石油公司都已进入中国,有的甚至已覆盖国内石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中国将实现能源安全与温室气体减排相结合。发改委4日发布的中国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并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倡导在清洁煤技术等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重大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截至2007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总数已达452个。 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达90%。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23%,实现净节能量3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7400万吨二氧化碳,为国际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编:王壹霖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