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国际 > 文章页

适应气候变化 形成特色 城市绿色发展探索

时间:2024-06-16 12:26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41 次
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为您提供最新权威气象政务信息、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等权威官方信息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遭受气象灾害的风险增加,有的城市时常有台风光顾,有的城市干旱频发……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各城市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城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版展示部分城市在气候变化新形势下的应对之策。

图为全长3公里的霞山观海长廊。海风吹拂,巨浪在海上过,行云在天上飘,长廊上绿草如茵,美不胜收。图/新华网

  湛江:昔日多风常旱今日生态宜居

  中国气象报记者陈励

  广东省湛江市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生态海湾型城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鲜美食之都”“国家园林城市”“避寒旅游名城”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美誉。湛江PM2.5年均值为26微克/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洗肺之城”。“湛蓝的海、蔚蓝的天”是湛江深入人心的旅游形象。

  “欢迎你到湛江采访!冬避寒,春赏花,夏玩海,秋美食,湛江的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魅力。”全国“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事实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湛江也有很多气象灾害,但政府与各部门形成合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尽量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让游人在每个季节都能收获心中最美的湛江。

  多部门合力 逐年提升城市应对台风能力

  湛江三面沿海,台风、风暴潮、海浪、海雾时常引发灾害。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台风。湛江位于我国台风高发、多发、频发的南海之滨,“十二五”期间,先后有十余个台风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湛江。2015年第22号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中心城区,市区遭受重创,受灾群众达百余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6.47亿元,占该市上一年GDP的11.4%。

  台风无情,但湛江市政府与人民齐心协力,在抗台风工作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14年7月,“威马逊”在菲律宾登陆造成77人死亡,而面对同样的风灾,湛江交出了“人员零死亡、交通零事故、治安零案件、卫生零疫情”的答卷。

  “湛江是台风多发地,因此我们向市民印发了《湛江市防风应急响应手册》,让人人皆知台风防御常识。”王中丙表示。若气象部门预测台风将对湛江造成影响,当台风距离湛江1400多公里时,相关部门就会启动防风应急预案。一旦启动一级防风应急响应,湛江就会落实“五个百分之百”——渔船百分之百回港、渔排人员百分之百上岸、五保老人百分之百转移安置、低洼地危险地带人员百分之百转移到安全地方、城市危房建筑工棚人员百分之百撤离。

  在台风“彩虹”登陆后5天,湛江全市基本恢复通电、通水、通信、通路和通航,灾后一个月90%以上受灾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应对台风措施如此得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气象水文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气象水文部门对台风、暴雨、潮水、海浪和江河水情等进行预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发布信息,为科学防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王中丙说。

  抗击干旱 保障水资源和农村水利

  2015年4月至6月,雷州半岛遭遇极端干旱天气,创造了湛江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的两个“最”,即降雨量最少、高温天数最多。湛江采取“调水、供水、蓄水、找水、送水”等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2015年旱灾时,我们决定编制实施《雷州半岛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雷州半岛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雷州半岛生态修复规划(2016-2035年)》。‘十三五’期间,政府将投资139.83亿元实施雷州半岛水利建设项目,其中2017年至2018年投资65.65亿元。”王中丙表示,未来湛江抗旱的方向一是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二是完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未来五年,湛江将通过河湖水利连通工程改变自然水系连通状况,同时实施南渡河引水、雷州青年运河与南渡河连通工程和徐闻四库连通工程等。此外,湛江将结合远期西江流域调水工程、鹤地水库恢复正常蓄水位工程等,从根本上解决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使湛江的农业能够从容应对旱灾,湛江还将全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小微型水利工程,疏通田间“毛细血管”,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的高效节水灌区。

  恢复热带雨林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近年来,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有逐渐取代经济发达城市成为人们最向往居住之地的趋势。“目前,湛江以恢复和重建雷州半岛热带季雨林体系为目标,正在建设绿色生态型、资源节约型、低碳环保型宜居园林城市。”王中丙说,“湛江力争5年打基础,10年初见成效,20年初步恢复热带雨林,重点构建‘一带、两域、三廊、五核、多组团’的总体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化格局、农林业发展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

  “要建设宜居园林城市,湛江一方面要关注红树林恢复,另一方面要重视新能源开发。”王中丙介绍。“十三五”期间,湛江计划将《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地方人大立法的重要内容,同时推进实施《雷州半岛生态修复规划(2016-2035年)》,加大造林修复力度,力争近期保护和修复红树林600公顷,在“十三五”后期使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达到3500公顷,同时科学发展生态旅游。

  而对于新能源开发,王中丙表示,“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风能、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发电是湛江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湛江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13.9小时,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00至300瓦/平方米。截至2016年,湛江已备案光伏电站项目15个,总装机容量达580兆瓦;已列入陆上风电规划项目25个,总装机容量达157.75万千瓦。未来,湛江将力争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80万千瓦,到2030年将装机容量控制在300万千瓦。  

  发展农业生态锁住戈壁明珠“大绿大美”

  中国气象报记者潘继鹏 通讯员杨举芳 朱蓉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是以团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城市,享有“戈壁明珠”的美誉。2017年,石河子市政府明确将“生态环境更美”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之一,把“大绿大美”做成石城新名片,集中力量建设乌鲁木齐副中心城市,彰显军垦文化和“大绿大美”特色,让“年轻的城”迸发活力。

图为石河子市的现代农业。图/新华网

  石河子市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在300至500米,南邻天山山脉,北接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该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在6℃至6.6℃,无霜期160至170天,年降水量为110至200毫米。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石河子的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以18个大型国营农牧团场为主体,该市现有耕地面积17.51万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农业商品率达80%,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粮、棉、甜、油、肉、蛋、禽等生产基地。

  但在1949年以前,石河子还是一片芦苇丛生、野兽出没的戈壁荒滩。经过几代军垦人的艰苦奋斗,这片亘古荒原上崛起了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2000年以来,石河子市先后获得“国际迪拜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在这些荣誉称号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气候密码?

  近年来,石河子市气象局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调整服务方式及内容,主动适应垦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需求。目前,石河子垦区已建成各类气象观测站41套,基本形成了立体综合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监测网格为5千米×5千米,全市及所有团场实现自动气象站全覆盖。气象部门深入开展棉花实景监控、蟠桃气候品质论证、葡萄安全越冬新技术等试验,自主研发的绿洲农业气象实时监测服务系统逐步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政府、农业局、水利局、团场等政府部门和单位推广应用。

  作为重要的参与部门,石河子市气象局在城市排水建设、防灾减灾规划、城市临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工作中,为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比如,针对近5年来该市冬季日照时数较历年减少171.44小时,引起市民忧虑的情况,该气象局靠前服务,先后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印发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并每日结合气象条件向环保局提供未来三天空气质量潜势预报,以便政府以及环保部门等采取措施,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消除群众的“心肺之患”。

  2月19日,一场今年冬季最强暴雪和寒潮天气席卷石河子全市。石河子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根据气象局提前发布的预警信号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全市环卫工人昼夜清雪,保障了城市道路的畅通;蔬菜大棚种植户及时清除大棚积雪,加大供暖力度,使蔬菜、花卉免遭暴雪寒潮天气的侵害。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史为鉴朝阳应对干旱挑战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广梅 通讯员罗思维

  翻开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如今备受干旱困扰的辽宁省朝阳市,在5500年前曾拥有以农业为主,兼牧、渔、猎并存的红山文化,而且朝阳是一座拥有1700多年建城史、曾为三燕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的发现,朝阳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和第一朵花绽开的地方。历史的印记无一不证明,朝阳曾经是个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朝阳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内陆,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是其气候的典型特点。气象数据统计显示,朝阳年降水量为460.9毫米,比全省平均降水量少187.9毫米,为辽宁降水最少的地区。特别是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春旱发生概率高达62%。因此,朝阳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十年九旱”之说,每年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3%。

  在辽宁,说起旱灾,人们一定会想到朝阳。

  干旱频发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日益增多,是朝阳市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因素。“研究和思考地区气候的演变和迁徙,对因地制宜建设朝阳气候适应型城市很有价值,朝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突破口也在这里。”朝阳市气象局局长刘云辉说。

  从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与趋势分析来看,未来朝阳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近50年来,朝阳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全市年均气温升高1.6℃,速率为每10年上升0.311℃,是辽宁省增温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该市降水却有减少的趋势。近50年来,朝阳市年降水量减少速率为每10年减少5.5毫米。另外,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加。

  据预测,未来100年内,辽宁省依然是全国最大的增温地区之一,增温范围在2.5℃至6.5℃,朝阳市气温上升更为明显。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朝阳市春旱、伏旱、春夏连旱将更加频繁,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树木、牧草等植被的生长发育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多年来,在朝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市气象部门一直在气象防灾减灾上努力探索。为解决干旱问题,更有效地开发云水资源,辽宁省已建成以朝阳为中心的辽西人工增雨基地,建成地面固定火箭增雨作业点47个,增雨作业覆盖面积达80%以上。同时,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灾害,该市建成地质灾害山洪雨量站20个、区域自动站135个,新建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站3个、雾霾监测站1个。

  今后,朝阳市气象局将按照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要求,研究制定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构建朝阳市地面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在辽西丘陵低山生态屏障区、大凌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作物生长状况、植物物候、地下水位、土壤墒情等观测,为全省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该市气象部门将提供本地区林草畜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粮食果蔬等特色农业领域的专项气候评价和评估,形成完整的朝阳地区气候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生态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大气污染、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等影响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

  2014年辽宁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辽西地区出现重度干旱,庄稼绝收,河道干涸。而在有节水滴灌工程灌溉的农田里,玉米生长则未受旱灾影响,长势良好。图为2014年8月19日朝阳七道岭乡,经过朝阳市政府节水滴灌工程建设进行抗旱的玉米农田。图/文 罗思维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5 00:04 最后登录:2025-04-05 00: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