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国际 > 文章页

气候突变,现实还是幻想

时间:2024-06-17 09:47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33 次
气象科普知识-气候突变,现实还是幻想-

  候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一部美国电影《末日浩劫》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这部耗资1.25亿美元制作的影片描述了烟雾和废气形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干扰到海洋暖流形成,从而使地球气候突然变冷,进入新的冰河时期,人类处于灭亡的边缘。

  这一切仅仅是科幻吗?人类活动真的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吗?电影中的描述是否有科学依据?请看专家为您破译气候变化的“密码”。

  是谁转动了气候突变的魔方?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国玉指出,虽然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毋庸置疑,多数气候学家也承认最近50年的变暖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且未来100年气候将继续增暖。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将会造成全球性温度突然下降,地球在未来几十年重新进入冰期。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气候与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也加快了脚步。但是,不论是通过对格陵兰冰芯的研究,还是对洋流的不懈追踪,人们都无法得出人类活动致使气候突然转冷这样的结论。与此相反的是,“新仙女木事件”等过去突变事件的记录表明,全球性或大区域范围的气候突然变冷现象应该只是发生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之下。

  但同时,人类圈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人类活动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加剧了温室效应,这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自从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人类由于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浓度迅速增加,并可能已经导致大气层底部温度升高,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许多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存留很长时间(例如,二氧化碳可存留一百多年)。因此,它们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能否带来灭顶之灾?任国玉说,《末日浩劫》中描述的情景虽然夸张,但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方面,在过去的冰期和冰消期,北大西洋地区确实多次出现气候突变;另一方面,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几倍时,有的气候模式模拟出了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明显减弱甚至停顿下来的现象,气温显著降低。但到目前为止,用成熟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没有得出类似结果。再退一步讲,假设全球变暖可以导致北大西洋地区气候突然变冷,地球进入新的冰期,人们也完全没必要因此而恐慌,因为从间冰期向冰期过渡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要经历数万年时间,陆地冰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长出来。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末日浩劫》中描述的情景不可能出现,在未来100年内出现的可能性也极小,其几率与一颗直径5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的几率相比较,也不会高出很多。

  尽管如此,气候变化所能带来的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的投入十分必要。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温度不断升高,气候变化越发明显,与此相伴而生的环境问题如山地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多年冻土融化、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变化、个别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分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气候变暖致使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的侵蚀、地下盐水入侵、加重风暴潮危害等。气候变暖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在一些农业产区,虫害增加和干旱可能造成粮食减产,从而改变全球粮食贸易格局。此外,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对于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洪涝、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加,在部分地区引起更多的灾害。但是,以过去发生的气候变化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以及目前人类的适应能力来看,这些都还不足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气候变暖,我们能做什么?任国玉说,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适应,同时也需要共同做出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陆地和海洋碳汇的吸收作用。人为引起的增强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它的根源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世界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约70亿吨,我国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估算,到2025年至2030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能源消耗增长(2.66%)低于经济增长(7%)的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费从1980年的1.35公斤碳/元,降到1995年的0.68公斤碳/元,下降了50%。预计到2050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低于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的水平。

  调整能源结构和开发优质能源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制定政策和加大投入,加强对水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的开发和利用,在商品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已由1990年的74%下降到2000年的68%。同时,从1985年到1998年,太阳能、地热发电和地热能利用等共增加能源供应能力909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23万吨。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就需要了解气候变化。中科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认为,当务之急是制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经济、能源等方面的总体规划,尽快建设中国气候系统观测网。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网主要是针对天气预报的需要,要把观测范围扩大到整个气候系统及其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满足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和业务工作的需要。(来源于2004年5月13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陈磊)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10:12 最后登录:2024-12-22 10: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