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互联网 > 文章页

【学习十九大 奋进新时代】甘南舟曲县:生态小康村“造血式”发展 美了家乡 富了乡亲

时间:2024-06-14 04:49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25 次
【学习十九大 奋进新时代】甘南舟曲县:生态小康村“造血式”发展 美了家乡 富了乡亲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11月23日 16:26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白龙江上锦绣天,不亚潇湘衡岳;

【学习十九大 奋进新时代】甘南舟曲县:生态小康村“造血式”发展 美了家乡 富了乡亲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11月23日 16:26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白龙江上锦绣天,不亚潇湘衡岳;驼岭山下辉煌夜,恰似苏地扬州。”在舟曲流传甚广的这幅旧对联,既是楹联文化的佐证,更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白描。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结合部和川甘陕三省交界处,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和长江水源涵养区,资源富集,风光灵秀,舟曲也被称为“藏乡江南”。

  全民奔小康,在舟曲,农村如何发展尤为关键。全县人口14.32万人,其中八成以上是农业人口。

  近日,甘肃省委网信办组织策划的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网络媒体大型采访团走进舟曲,这里生态小康村的“造血式”发展,正在将农村打造为生活有保障的生活乐园、道德美的心灵家园、生态美的休憩田园以及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

  岭坝:羊肚菌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了

岭坝颇具特色的石鼓

岭坝颇具特色的石鼓

  作为舟曲县2010年“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异地重建村,重建后的岭坝村不仅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更发掘当地的文化。

  环境美了,富民也早已提升议程。

  过去村民主要以打工、种植为主,2016年曲瓦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羊肚菌。

  舟曲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主任、曲瓦乡党委书记谢江波说,去年岭坝第一次试种羊肚菌,亩产羊肚菌干品45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80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3.6万元,除去菌种遮阳网喷灌等费用,每亩纯收入可达2万多元,与常规农作物相比,产值扩大了10多倍。

  乡镇干部化身“科技保姆”,试种的时候谢江波几乎是一周来一次,手把手教村民,“试种时大家都在观望,如今看到效益不错,村民都有了种植的打算。”

  谢江波说,村里的贫困户,可以借鉴“三变”模式,以土地入股,加入羊肚菌种植队伍中,争取早日脱贫。

  岭坝还计划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种植羊肚菌,4月到10月种植木耳,无缝对接增加收入。

  藏族阿妈:村里也像城市一样整洁了

穿着民族服装走在路上的各皂坝村民

穿着民族服装走在路上的各皂坝村民

  与岭坝组一江之隔的各皂坝村,则是另一番场景。

  走进村里,热情的村民总会拿出自家酿的青稞酒给客人。这里是藏汉混住,一道道文化墙展示着藏汉一家亲、酿青稞酒、藏族服饰等内容。

  但在2016年以前,各皂坝村可不是这样的。村子里巷道最宽的地方只够架子车通过,犄角旮旯堆放着垃圾。为改变风貌,当地村民自发挪墙三尺,将窄巷道足足拓宽了六尺,如今村里已有了“三纵三横”的主干道。

  藏族阿妈曹九迪(音)和赵闹丽(音)热情地给记者端来美酒,分享她俩结伴朝圣、出游途中的见闻。

  俩人一起结伴去过兰州、拉萨、西宁等地,羡慕城市整洁的马路,村子大变样后,她俩很喜欢到村里的小广场溜达。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各皂坝村在原有基础上,打造以经济林果业、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和庭院经济为主的富民增收产业,引导群众种植优质改良品种核桃达8800余株200余亩,生长出的核桃作为舟曲核桃的代表,已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保护。

  今年这里还新建樱桃基地60亩,育苗500多亩,房前屋后等区域栽种了苹果、梨、石榴、葡萄等林果树木,颇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正在形成。

  收入增加了,藏族阿妈曹九弟(迪)和赵闹丽(音)说,她们还有个小愿望:上次是坐着火车去了拉萨,这次要坐着飞机去旅行。

  土桥子村:从一颗葡萄的蜕变看农村新变化

村民袁旺安正在修剪葡萄枝

村民袁旺安正在修剪葡萄枝

  用葡萄村来形容舟曲土桥子村,估计鲜有人反对。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葡萄,走在巷道里,抬头便是葡萄架。

  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后来的进城卖葡萄、酿葡萄酒、发展庭院经济开农家乐……一颗葡萄的蜕变之路,恰巧也是村民不断转变思路,寻求发展之路。

  村委会主任袁六军说,大概30多年前,村里开始种植葡萄。

  “那时候主要是自己吃和送亲朋好友。”袁六军说,因为离舟曲县城仅13公里,口碑相传,土桥子村的葡萄便在舟曲有了名。

  于是,有村民尝试将葡萄拉到县城去出售。

  但未形成规模的土桥子葡萄,直面市场,并不总是很顺利,“产量少的时候价格可以,产量多了,价格低,没办法保存的葡萄只能烂了。”

  延长葡萄的保存期限迫在眉睫。

  五年前,大川镇来了一名干部,恰巧学过酿酒,教会了村民如何酿葡萄酒,如今,这里几乎每家都酿酒,也对外出售。“一斤40元到50元不等”,袁六军说。

  “原来村里的路不太好走,但经常看到外地人来到这里,挂着相机到处转”。眼看着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64岁的袁旺安开始另一种尝试,去年,他开办农家乐,初次试水,收入两万多元。

  有了信心,今年他扩建农家乐。村民也觉得这条路可行,今年全村新开了15家,村民宁耀堂就是其中之一。

  他家的葡萄年产3000斤左右,如果直接拿到市场上出售,收入大概是一万到一万五左右,今年,他让母亲把大部分葡萄酿成酒。

  如今,村民就盼着来年夏天,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坐在葡萄架下,吃着农家饭,喝葡萄酒。

  最初将葡萄引进土桥子村的人,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葡萄不仅美了家乡,更富了乡亲。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16:12 最后登录:2024-12-22 16: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