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平安集团下的平安好医生融资5亿美元,估值高达30亿美元,而这也意味着平安好医生成为目前估值最高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平安包括了在线问诊、医疗保险、个人健康管理、问诊、家庭医生等等诸多服务,而这在医疗产业发达的美国却找不到一家与之类似情况的公司,而相反美国任何一家公司在国内也没有与之类似的情况,而借此从历史政策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为什么中美“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如此不同? 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同 美国的医疗保险与中国一样,主要分为公共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大类,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将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制企业为雇员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因此也就导致了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极度发达,商业医疗保险品类繁多丰富,有八成的美国人都购买了相关的商业医疗保险。 而依托于商业医疗保险产业的发达,有着海量的用户需求作为依托,商业公司就有了切入整个医疗产业的机会,所以很多美国医疗集团旗下,既有医疗保险公司同时又有涉及医疗产业的公司,最著名的两大集团则是联合健康与凯撒医疗。联合健康集团的主要业务分为团体、老人、社会救助的医疗保险业务,以及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技术服务、药品管理的医疗产业业务。而凯撒集团的起点则是从70年前一位企业主为其员工购买医疗保险,与医生所建立的一套保险机制开始,此后将该医疗保险又扩大到全社会,最终凯撒又下沉到医疗实体产业链中,实现了保险与医疗一体化。 但我国的医疗保险则依然是国家主导的社会保险为主,其参考的对象是德国的全民医保体系,在胡温的十年执政期间才完成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医疗保险行业整体其实极为不发达,连基础的社会医疗保障尚在建设中,更不用说商业医疗保险,因此我国难以出现像联合健康、凯撒集团那种从医疗保险切入医疗行业的模式。 当然平安集团本来就是做保险的,也有医疗保险,但旗下的这款平安好医生的优势并非在于医疗保险,而是在于其拥有一千人的全职医师团队。 “互联网+”的不同意义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其医疗产业自然也是最早融入于互联网的,但美国并不存在所谓“互联网+医疗”的概念,以国人最为关心的在线问诊为例,美国也有一家在线问诊公司名为teladoc,其早在2002年就已经成立,同时也是第一家上市的在线问诊公司,但是其服务的对象与中国截然相反,它是一家B2B公司,其主要服务于企业与保险公司,通过与企业与保险公司达成合作,企业主为雇员购买相应的包年服务,其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企业主与保险公司,而个人问诊费用不是主要业务收入来源,teladoc的商业模式其实依然只是围绕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所作出的衍生,不存在什么颠覆医疗的逻辑,这也和上文所说过的环境有关。 美国的医疗基础牢固,因此互联网仅仅只是作为补充形式出现,而teladoc仅仅只是其中之一,但中国的互联网则被寄托着不同意义,由于中国的整个基础产业都很落后,所以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几乎都是颠覆性的,最先开始的是淘宝颠覆零售业,而后门户颠覆纸媒,优酷土豆颠覆电视媒体,微信颠覆短信等等不断上演,因此在这样的经验下,国人也已经相信互联网必然要改写各行各业,而在医疗上则也抱有了同样高的期许。 由于我国的环境,国民首先期待的就是利用互联网解决问诊难的问题,此中包括挂号排队买药的各种繁琐,以及地域所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有了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这样可以在线问诊医生的产品应运而生,解决了国人最为迫切的需求,而此后互联网公司又相继介入到了医保、买药、挂号、健康管理等诸多环节,各公司全都无孔不入,但这些现象依然像是游兵散将到处找痛点挠痒,并没有在像其他“互联网+”领域那样出现山呼海啸之势。 文化根基的不同 美国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现代社会,而中国依然处于一个“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由于农耕文化的原因,中国人更喜欢讲人情,办事靠关系,而这种关系远近则是从亲缘向地域扩散,因为农耕时期周围邻居的固定,所以必须向彼此寻找支持与依赖,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买保险,据统相关统计美国投保率为500%平均一人有五份保险,而中国的投保率仅为10%,其原因在于中国人把生老病死的全部“保险”捆绑了各种亲缘关系中,我们经常能够在报纸上看到某某人得了重病之后向亲戚朋友借款背负重债,甚至还要向全社会发起募捐的报道,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想过为自己与家人提前购置一份重疾保险,而这种事情在美国则很少发生,除了医疗制度的保障不同以外,这也有文化的因素。 两国的文化反映到医疗产业中就分别表现为,美国在于预防,中国在于事后。考虑健康预防的美国,也就导致了美国的医疗保险行业极度发达,接着美国又从凯撒医疗保险医疗一体的模式中衍生出了著名的HMO的综合医疗模式,HMO同样是集保险与医疗一体,但更加强调以预防疾病为主,每一个参保者都有一个私人医生为患者“守门”,遇到重病之后再进入体系中的医院进行检查就诊,保险公司承担大部分费用,这样就极大的减轻了医疗系统的整体负担费用,还降低了参保者的投保费用,最后还降低了其患病的概率,最终实现了三赢局面。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美妙逻辑在于医疗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需要让每一位患者把发病的概率降到最低,以及医疗体系资源成本降低,医疗保险公司向医疗产业扩张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扩张,更是为了降低自身风险所作出的必然决策。而中国在于事后,我们经常看到媒体经常将目光投向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看病难、挂号难、黄牛抢票、医患关系等等的诸多矛盾,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做出处理政策,但是却不会关注到中国整体的商业医疗保险费用如此之高,赔付费用如此之低,保险公司各种鱼龙混杂不规范暗中藏剑的等等落后问题。 因此在中国医疗市场中,对于“事后”的需求远远大于“事前”的需求,这是与美国环境最大的不同,而“互联网+医疗”要想给整个医疗行业的未来带来一丝丝震撼,那就必须要从“事后”的治疗环节切入,而无论挂号、买药、问诊,最核心的还是医生,控制医生就能够实现整个后端的看病体验,拥有后端体验掌握用户之后再不断引导用户的预防意识,降低其患病率,反向推进个人健康管理,医疗保险等等。 再说平安好医生,目前平安集团掌握了千人的庞大医师团队,保证了用户的在线问诊体验,而且其自身还推出了家庭医生服务,并且打通了线下体检机构的数据,再加上背后平安保险的健康保险的各种支撑,以及中国向成熟社会的转型中保险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会关注健康的预防以及考虑保险购买,最后平安如果在未来进军实体医院也自然不会出乎所有人预料。所以如此看来平安好医生切入的是一个基于当前中国医疗需求环境,并且面向未来的市场, 中国医疗市场必须先切入后端问诊送药等服务,再向前端预防检测以及医疗保险反向推进,而不是美国式的自前端医疗保险为整个商业医疗产业的起点基石,再向后端医疗服务一推到底的模式,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平安好医生难以在美国找到一家完全相似的公司,以及为什么中美之间的医疗公司不会完全相同。 结语: 由于美国的医疗发达,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因此互联网相对于美国医疗行业来说只是一种补充,而中国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很落后,因此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几乎颠覆式的机遇,但“互联网+医疗”领域却并不是那么轻松,其面临的不仅是医疗资源整合的问题,政策的问题,最后还面临文化倾向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正在向现代成熟社会转型中的国家,这里面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尽管风险重重,平安还是迈出了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