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社会 > 文章页

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时间:2024-07-05 18:35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37 次
(2009年9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成就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49年,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二 新中国60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2009-09-11收藏

(2009年9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成就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49年,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不懈奋斗,到200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位居前列,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进入新世纪,我国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进入到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2008年,我国共有小学30.09万所,在校生10331.51万人;初中学校5.79万所, 在校生5584.97万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决定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首先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2007春季开始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2008年9月1日,又免除了全国城市280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多名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努力,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年来,国家财政投入数百亿元的资金,建设了8000多所寄宿制学校,支持数以万计的学校改造危房和生活设施,使广大农村地区、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1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覆盖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孩子们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底,我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38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9.1%。

  新《义务教育法》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法律规定,为推动我国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成就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1949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直接推动了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进入21世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经过数年努力,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7.7万人,是1998年的6倍;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用1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倾斜政策。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强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不断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近5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3项,占全国总数的55.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8项,占全国总数的55.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41项,占全国总数的51.5%。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全面超过了50%。其中,在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中,高校获得了5项。

  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成就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

  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2008年,全国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40万上了普通高中,810万上了中等职业学校。今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将超过普通高中。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积极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数亿元,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各类培训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成就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发展教育的责任,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坚持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又好又快地增加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都取得长足进展,提高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用于教育的投入坚持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强东部对中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变。

  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使全国1.6亿中小学学生普遍受益。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了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奖、助、贷、补、免”的资助政策体系。政策实行后,每年用于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经费总额将达到500亿元,资助学生2000万。其中高等学校的资助面达到2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面达到90%以上。此外,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部署启动。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和规范教育收费并举,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加强规范办学,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了高考的公开、公平、公正。完善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使教育管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

  成就五:素质教育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了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的进展。

  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推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校,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公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方案,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得到落实。高校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连续多年保持稳定。相关调查表明,广大青少年学生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 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实施了新课程。2006年,全国有10个省进入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如今已扩大到21个省份。以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均衡分配重点高中部分招生名额为关键举措的中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内容改革、高考自命题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等稳步推进。改革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受到学生、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同。

  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方面。坚持“健康第一”,广泛开展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和劳动观念教育,不断改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重视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成就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多年来,党和国家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立志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始终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一心一意建设教师队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人民教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如孟二冬、方永刚、张光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老师们舍生忘我、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加强。2008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3%、97.8%、91.6%。中小学具有高学历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达到62.1%;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达到41%;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中教师比例达到1.4%。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建立了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2006年,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

  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行聘用或聘任制度,深化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了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全国高校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0人,占总数的39.3%;中国工程院院士234人,占总数的37.7%。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展顺利。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两年来,6所部属师大共招收免费师范生22120人,考生报考踊跃,生源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作用初显。

  成就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教育主动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2148.07亿元,是1978年的129倍;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280.21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逐渐成熟,教师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逐步形成了由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的教育法制体系框架,教育督导工作不断加强。

  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确立。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到2.6亿,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5%以上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2008年,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20余万人,其中已有30余万人学成回国。我国累计接收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学生120多万人次在高校等机构学习。同时,在海外建立的27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广的重要基地。

  成就八: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事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让所有孩子“有学上”的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和关心特殊教育的总体布局。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2008年,全国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和74%。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60年来,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个巨大变化,使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教育为国家作出重要的知识贡献。2008年,我国高校科技经费达到654.5亿元,是1998年的8倍多。高校建有14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90多个国家人文社科基地,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还有近7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 刘忆)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01:12 最后登录:2024-12-22 01: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