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网

当前位置: 新闻热线网 > 国际 > 文章页

保障能源安全 推进绿色转型

时间:2024-06-14 22:52来源: 作者:新闻热线网 点击: 29 次
近年来,我国能源战线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有力支撑服务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7月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近年来能源发展建设相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能源战线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有力支撑服务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7月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近年来能源发展建设相关情况。

加快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期从16.9%上升到25.5%,占能源消费增量的60%以上。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国家能源局狠抓‘十四五’能源规划和能源领域碳达峰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在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去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了约1.3亿千瓦,去年10月超过了10亿千瓦大关,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又超过500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8%左右。同时加强终端用能的清洁替代,目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达到了156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73.6%,累计替代散煤超过1.5亿吨,对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1/3。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的重大制度设计。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指出,这一转变一方面更鲜明地突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减排,统筹能源安全和转型,“也可以说,这个转变使得能源消费总量的弹性更大了,碳减排措施的精准性更强了。”

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为实现能源长久的安全可靠供应,我国能源发展总体思路是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风电、光伏是能源绿色转型、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主力能源,但是它存在波动性大、不能连续稳定出力的特点。

对此,章建华表示,为保障能源安全供应,能源发展改革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稳增长与调结构,立足于我国能源基本国情,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还将持续增长,所以要统筹好非化石能源特别是新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的互补和优化组合。能源消费总量中,越来越多要来自非化石能源,在能源可靠供应方面,化石能源要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章建华还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建设,深入推进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减少的同时,保持能源安全供应能力不下降。同时加强能源法治建设,健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体系,为建设能源强国构建坚实的法治保障。

“今年以来,在国际局势对能源市场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行业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能源保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持续加大能源领域的有效投资力度,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增加能源供给能力,有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李福龙说。

增强能源技术创新能力

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能源行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了能源转型发展动力。

据介绍,在能源装备技术方面,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能源自主创新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大型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系统掌握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世界首台135万千瓦煤电机组投入运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千瓦燃气轮机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新型储能是促进新能源规模开发利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如今,新型储能的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在初步显现。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表示,当前,新型储能的技术水平和装机规模在稳步提升,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新能源+储能”“互联网+储能”“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继续推动新型储能的试点和示范,带动新型储能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研究新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并利用好大数据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何洋说。(记者 鲁元珍)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12:12 最后登录:2024-12-22 12: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