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好使管用的创新成果,攻关仅用3年,定型推广却花了整整5年—— 成果推广,好事到底有多“磨” ■宋 平 赵 奎 本报记者 周 远 张泽建(左二)在训练场与官兵进行成果推广交流。何志斌摄 张泽建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火”。 身为第54集团军某旅修理营高级工程师,他带领多名技术骨干研制出的一项科研成果,去年在全军同类型部队推广。从去年到现在,他几乎就没闲着,要么招呼前来“取经”的,要么被请出去讲课。 让张泽建他们一战成名的成果叫“雷达阵地遮蔽角自动测量系统”。这项诞生于2010年的创新成果,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套系统适用于各种天候地形,可以使雷达遮蔽角的测量时间大幅缩短。”专家们建议:“应尽快向部队推广。” 那一刻,张泽建乐坏了。他为自己的团队高兴:仅仅花了3年时间,他们就攻克了雷达遮蔽角自动测量的难题;他更为部队的战斗力高兴:以前,雷达遮蔽角都是人工测量,费时费力不说,而且精度低、易受复杂天候影响,这项成果一旦推广,必将惠及更多部队。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成果这一推广,就花了整整5年。 好事多磨,到底有多磨? 本旅推广:自讨苦吃“讨”来的“甜头” 本以为创新成果获奖了,推广起来应该不难,可张泽建着实没想到,自己为此吃了很多次“闭门羹”。 “你这套系统实用性很强,但是推广上我们实在帮不上忙。” 张泽建几次到机关科室申请推广经费,都得到类似的答案。 张泽建心里很着急,但也没处发火。他明白,机关也有机关的难处。为鼓励部队科技创新活动,从立项到最终评奖,每个环节都有经费保障,但偏偏没有成果推广费。机关确实也是无能为力。 “这么好的东西不推广,放在仓库里多可惜啊!”那段时间,张泽建急得头发白了许多。一起攻关的技术人员看在眼里,心疼地劝慰他:“奖也拿了,荣誉也得了,推广的事留给别人做吧。再说,推广了对你也没啥好处,何必自讨苦吃?” “科技创新成果只有推广应用了,才能助推战斗力提升。否则,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只能付之东流。”张泽建三番五次跑到保障部长办公室,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唠叨。 “我向旅党委上报,争取给你协调一笔推广经费。”保障部长被张泽建的诚心打动。为这项推广经费的事,该旅党委先后3次召开常委会研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当年拿出旅机动经费和部分科室经费支持推广这个项目。 周边推广:好使管用才是硬道理 几场实战化演练下来,“雷达阵地遮蔽角自动测量系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反响越来越好。可是,看到不少兄弟单位还在使用传统落后的人工手段测量,张泽建有了将成果进一步推广的想法。 “老张,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好东西我们自己悄悄用就行了。”营里不少技术骨干听说张泽建要到兄弟单位推广这套测量系统,都劝他放弃。 “将来打起仗来我们可都是一家啊。好成果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战斗力。”张泽建坚持去兄弟单位推广这套系统。 然而,到兄弟单位后,推广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系统在自己旅里很好用,到兄弟单位几次实装连接都不成功。为啥?原因是各单位装备的雷达型号不一,相互之间的接口类型、数据格式均不统一。几次下来,兄弟单位的人小声嘀咕:这东西到底管用不管用? 张泽建明白,好使管用才是硬道理。他带着旅里的几名技术干部,对各型雷达认真研究,仔细琢磨起每个零部件,最终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解决了这套系统不能适用各型雷达的难题。一番努力之后,这套装备以数据准确、性能稳定、实用性强受到兄弟单位的青睐。 全军推广:心系战斗力是最大的“关系” “推广的范围越大,创新成果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就越高。”看着成果在兄弟单位也扎根开花,张泽建坚定了在全军推广这套系统的决心。 不出所料,又有人给他“泼冷水”:在全军推广一项科技创新成果难度不小,不但要得到上级机关的支持,还得严格符合生产标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中间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甚至有人告诉他:每年上级选择推广的科技成果数量都很少,想推广得“有门路”。 干还是不干?张泽建没有打退堂鼓,选择了迎难而上。 “这关系,那关系,心系战斗力是最大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每逢上级组织大项演训活动,或者自己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张泽建都找一切机会向领导和主管部门推荐。与此同时,他还主动联系厂家,对产品的各项性能进行严格测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泽建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雷达阵地遮蔽角自动测量系统”于2015年年底定型生产,推广到全军同类型部队使用。 尽管成果推广整整“磨”了5年,但每每说起这件事,张泽建的脸上都像绽开了花:“我真幸运,‘好事’还真给‘磨’成了!” (《解放军报》2016年8月11日 08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