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名称(≯30字) 威慑策略及其在中国的实施 二、课题论证 1.研究的主要问题:(≯200字) 由于核武器的超强毁灭性及其使用的巨大风险,本课题主要研究常规威慑,而对核威慑给予较少关注。 如果合作无望,冲突不可避免,威慑便是在简单的和平主义和粗浅的战争行为之间另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但是威慑结果造成和战的巨大差异,使得威慑实施成败的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同时,为了使威慑实施更具有效性,我们需要对历史上各国经验进行总结; 考虑到威慑实施的主体和失败的教训,我们需要考察国家之间文化差异; 鉴于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实施,为化解可能激化的冲突,需要对威慑理论和对策与时俱进。 课题将对以上四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2. 重点和难点:(≯200字) 重点:威慑成败的关键及各国的经验; 中国威慑实施的成效与文化差异造成的失误; 中国未来对威慑的创新和使用(分裂势力) 难点:历史档案不易获得,这使得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有待考虑 3. 国内外研究状况:(≮800字) 中国史载最早的威慑行动应该是在春秋时期。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会诸国之师伐楚。夏,楚王使屈完将兵?齐。桓公矜屈完以其众。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 楚惠王四十九年(公元前440年),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说楚,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九攻九拒,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屈完说齐与墨子说楚,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晓以利害”。 孙武在《谋攻篇》中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应该是对威慑可见的最早明确表述。孙武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实施办法又有了详尽的论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 近代,威慑理论逐渐成熟和丰富,但西方国家和对西方国家的研究居多。 非战争性质的战略威慑,是和战之间的中间性选择,能否奏效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是否有使用战略威慑力量的决心和意志,还取决于是否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对方认识和相信以上两点。 同时,威慑的“中间性”意味着,在威慑成功的情况下将出现和平的局面;而威慑不成功,那么冲突就会向战争演化。战略威慑恰恰就是通过显示实力和进行战争的决心,来达成避免战争之目的。 尼伯格(H.L.Neiburg)认为,施用暴力造成痛苦永远是国内和国际社会里进行政治讨价还价的有效手段。诉诸武力威胁表明,不满的一方正在严肃认真地向满足的一方、权力集团或现状维护者提出要求,要么进行调整,要么冒暴力升级的危险。 乔治(A.L.George)和斯莫克(R.Smoke)对威慑下了这样的定义:“就其最普遍的形式而言,威慑不过是使敌手信服,他可能采取的某种行动路线所涉及的代价和(或)风险超过其利益。” 被称为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库的兰德公司,在一批杰出学者带领下,发展了威慑理论。沃尔斯泰特1959年1月发表在《外交季刊》的《微妙的恐怖均势》一文指出,威慑是脆弱的,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战备才能使威慑得到保证。卡恩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研究了威慑因素分类学,提出共44级阶梯的“逐步升级”模式和确保一旦遭到核攻击即自动回击从而成为同归于尽态势的“末日机器”说。 同时,兰德公司将依据博弈论某些理论或模拟现实谈判、危机处理和政治互动的“政治演习”应用于威慑策略,开拓了新的领域。 1996年,军事理论专家哈兰-K-尤尔曼(Harlan K.Ullman)和詹姆士-P-怀德(James P.Wade)撰写名为《震撼和威慑:迅速占据优势》的论文指出,迅速占优的意图是影响对手的意志、判断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自身的战略政策,最终彻底地震慑对手。 美军的震慑理论,可以看作是对震慑理论的发展。威慑的基础是实力,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和实战震慑,才能迫使对方不战而降。震慑依赖于瘫痪,瘫痪源于信息战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合理使用。 有效震慑的原则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重视软震慑力量的综合运用;侧重于心战震慑,包括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和信息战。二是软震慑必须有硬震慑的配合;侧重于斩首突击、精确打击、地面突袭和特种作战等。 国内的威慑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的海军威慑战略和新中国的威慑理论和实践,包括朝鲜战争时期、中印、中苏和中越边界冲突时期以及海峡两岸紧张时期威慑策略的实施。 在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中,中美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信息误解得到重视。 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已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背景下,战略威慑变得更为重要,战略威慑实施的研究也有所发展。最大的转变,在于基于传统领土安全、同时更加注重安全边界的战略威慑。特别是在如何维护海外合法权益的问题上,中国要多用、善用非战争性质的武力行为,对外宣示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意志,以免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继续受到侵害。 同时,对分裂分子,要使其明白国家拥有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和足够的决心与意志,即威慑成败关键的第三条件。 4.研究方法:(≯100字) 常规方法:描述、解释、判断、对策 具体的说,威慑理论综述;各国历史经验总结;文化差异分析;中国未来实施的策略。 尝试:建立威慑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这可以使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解释失误和沟通不畅得到明确体现。 5.学术价值和课题创新:(≯400字) 威慑是一种避免战争的有效手段,能够控制国际冲突的程度和规模,需要我们特别的注意。但威慑的“中间性”造就了其结果的巨大差异,和平与战争就在成败之间,也需要实施者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 今天的中国,在谋求和平崛起、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甚至可能会激化的情况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战略威慑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作用。 战略威慑如何使用、使用效能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能力。 于是,历史经验的借鉴和相关理论的指导尤为重要。 此项研究,一方面是对国际优秀威慑理论及其历史上实施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威慑策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500字)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庄恩平著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德)马勒茨克(Gerhard Maletzke)著,潘亚玲译 《文化的冲突与共融》,(英)理查德•D•刘易斯(Richard D.Lewis)著,关世杰主译 《语用原则与跨文化交流失误》,封宗信著 《800天三次出兵•布什领导核心决策揭秘》,(美)Woodward,Bob著,林祥铭等译 《战后美国威慑理论与政策》,姚云竹著 《威慑与超越威慑--克林顿政府与小布什政府核战略之比较》,王生才著 《外交与威慑》,(美) Holmes, Kim R.,(美) Przystup, James J.主编,张林宏等译 《八十年代战略威慑》,(美)斯皮德著,秦志高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美)J.E.(Dougherty,James E.),R.L.(Pfaltzgraff,Robert L.)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 中国期刊网: 《李鸿章对日海军威慑战略与甲午海战》,苏小东文,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05期 《论新中国建立后常规威慑思想与实践》,袁正领文,载《军事历史》2002 年01期 《论毛泽东战略威慑思想》,鹿海啸文,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我国新时期军事威慑思想浅探》,吴琼文,载《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美国对中国出兵朝鲜情报判断失误的文化透视》,于彦周文,载《情报杂志》18卷第1期 《美俄核威慑的演变及趋势》,张现生文,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法国国防政策与核威慑》,卜灵译自法国《今日军队》202期,载《国外核新闻》1995年11期 《核试验、“协同威慑”及重塑法国形象》,周国栋文,载《国际展望》1995年19期 《略论二次大战后英国的核威慑战略》,于江欣文,载《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03期 《心理战中的威慑方法》,张天、邓红梅文,载《政工学刊》1996年10期 《试论空间威慑》,徐伟、常显奇文,载《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EOC PSP全文电子期刊: 《Restoring Rights:the Assault against Freedom and Democracy》,Chomsky, Noam:From《Peace Research》Abstracts 40,No.2 (2003):123-261 四、课题框架结构(≯1200字) 前言:威慑缘起:战争与和平的妥协 第一部分:先秦的两次威慑行动和孙武的威慑思想 第二部分:近代威慑理论(成功三要素)及其在西方大国的实施(包括核威慑) 第三部分:中国的威慑实施成效及其失误 第四部分:威慑奏效的文化差异分析(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第五部分:有效威慑,可否避开中国和平崛起战略实施的暗礁 后记:威慑,明智的选择 五、结论(≯200字) 威慑成功需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足够的决心和意志、无误的信息传递三要素齐备,其成败造就和战的巨大差异,使得实施者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已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背景下,需要有效实施基于传统领土安全、同时更加注重安全边界的战略威慑。 2005年1月 责编:田诗嘉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