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脑之所想可谓世上最难揣测的东西,更别提加以控制了。本报7月11日16版曾报道了美俄两国秘密研发“脑控武器”的消息。11月28日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又详细报道了美国M2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EO简妮特·莫利斯,在研发“脑控武器”方面的最新情况。 植入脑控芯片打造双面特工 美国M2技术有限公司网站上的情况介绍极其简单:“公司总裁兼CEO是简妮特·莫利斯,副总裁兼董事长是克里斯·莫利斯;公司主营业务为非致命性武器研发与部署,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联邦调查局、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发支援;为海军陆战队系统司令部、陆军战斗实验室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战略企划;为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提供实战的非致命性武器。” 与寥寥数语的公司简介形成反差的,是女老板简妮特·莫利斯头上的耀眼光环:美国全球战略委员会资深政策分析师、美国政府各部、国会办公室非致命性武器战略策划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项目处兼研发处处长、美陆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非致命性武器战略部署总顾问、五角大楼非致命性武器研发与部署委员会委员、白宫资深反恐行动顾问…… 为莫利斯赚得如此荣誉的是打着“非致命性武器”旗号的脑控武器。 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部族地区,“阿卜杜拉A”是不折不扣的狂热武装分子。尽管他出生于美国阿拉伯裔家庭,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但张口闭口甚至连梦话说的都是极端的宗教言语和反美情绪,他的所做所为让他成为当地塔利班武装和基地分子的骨干。但“阿卜杜拉B”却是一个忠诚的美国反恐特工,他源源不断地将部族地区的塔利班武装和基地分子的情报发往总部,让驻阿富汗美军和中情局的无人机携导弹,频频给恐怖组织造成致命打击。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一直怀疑有“内线”,曾对“阿卜杜拉A”进行反复审查与考验,但没有发现丝毫破绽,以至于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的心理战专家都表示:“除非阿卜杜拉能做到人格分裂,否则他绝不可能是美国间谍!” 事实上,“阿卜杜拉A”与“阿卜杜拉B”就是一个人,他的真实身份正是美国反恐特工。而让他实现“人格分裂”,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正是莫利斯领导的M2技术公司研发的脑控武器——一枚深植他体内的微型芯片。这枚微型芯片控制了阿卜杜拉的大脑思维,让他面临恐怖组织考验时,表现得绝对就像个极端分子,不会有丝毫偏差。阿卜杜拉本身就成了莫利斯的脑控武器。 在伊拉克投入实战敌军自动投降 莫利斯和她的M2公司,以及五角大楼、中情局都拒绝就脑控武器发表评论,但有美国消息渠道证实:“莫利斯的‘脑控反恐特工’已经活跃在伊拉克、阿富汗、苏丹和全球其他地方,并且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莫利斯的“脑控反恐特工”应是她的“高级产品”,更多的“脑控武器”则作用于敌方人员。据《华盛顿邮报·军事周刊》11月28日报道,五角大楼和中情局的知情者透露,2007年10月23日傍晚,在伊拉克北部“死亡三角地带”,驻伊美军与反美武装激战正酣。正当美军战地指挥官一筹莫展时,巴格达指挥部表示会派人火速增援。令美军战地指挥官大感困惑的是,一小时后乘直升机赶来的,居然只有5个美国老百姓!他们是莫利斯公司的技术员。在美军官兵大惑不解的目光注视下,技术员们迅速架起一部台式电脑般大小的仪器,并对准了反美武装。紧接着令美军官兵震惊的事发生了——不到5分钟,反美武装阵地上先是枪声骤停,然后是武装人员跪倒在地,虔诚地祷告着,并把武器掷出阵地表示投降。美军指挥官对反美武装初步审讯后得知,他们刚刚听到“先知”的声音,要求他们一齐放下武器投降。 同一篇报道还说,2007年11月2日,在巴格达的萨德尔城,屡屡与美军和伊拉克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顽固至极的萨德尔武装“圣城革命旅”神秘地集体弃械逃亡——230余名武装人员弃守哨卡、据点和阵地,丢下被他们视为生命的各型武器,抛下无线电台和战车等后勤装备,一夜之间“人间蒸发”。与“圣城革命旅”对阵的美军官兵事后证实,莫利斯公司的技术人员事发前曾在现场“忙碌”过…… 科幻小说般的“脑控武器”为莫利斯带来了巨额利润,莫利斯的公司现在每年收益“上亿美元”,全部来自美军的反恐战争。 秉承中情局衣钵研发“脑控武器” 现年52岁的简妮特·莫利斯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在当地长大并完成大学教育。莫利斯是个科幻迷,在大学毕业后的18年里先是痴迷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先后发表了数十篇颇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莫利斯的公公还证实:“她还是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富有激情!” 科幻小说创作和富有激情,让莫利斯有机会接触到美国“脑控武器”的研究历史与相关档案:1946年,杜鲁门总统秘密实施“纸夹计划”,将765名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带到美国,其中就包括心理战方面的专家。194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时任国防部长的詹姆斯·福雷斯特尔敦促中情局开始反苏秘密战。在此重大背景下,中情局特工对如何摧毁或控制人思维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就此展开了最早的“脑控实验”。此后,中情局先后进行了代号为“蓝鸟”、“阿蒂切克”、“马库特拉”和“MK研究”的“脑控武器”研究项目,并将加拿大和英国也拉了进来。1973年,在得知美国国会将对“脑控武器”研究展开调查的消息后,时任中情局局长的理查德·赫尔姆斯下令销毁了“MK研究”项目的所有记录。 1973年,莫利斯和她丈夫双双进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专家组工作,从而有机会接触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大力兜售“非致命性武器”的概念。莫利斯经常向白宫决策者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游说:“非致命性武器既可以打倒敌人,又不具普遍杀伤力,为什么不愿意投资呢?”可能是概念太超前,莫利斯的游说在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美国决策者的响应。 1992年,莫利斯结识了时任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津尼上将。这位将军向莫利斯讲述了他的苦恼:“我在索马里的部队经常面对群体性事件,如大规模游行、集体抢劫,少数枪手混在人群中向我们开枪,可我们却没法动用武器。” 得到这一信息的莫利斯,立即网罗她在解密档案中看到的参加过“脑控武器”研究项目的相关人员,很快给津尼上将送去了一种非致命性武器“沾人泡沫”——能将对方沾在原地半小时无法行动的粘合剂。1993年,津尼的部队在护卫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索马里时,“沾人泡沫”派上了用场。津尼上将回忆说:“我简直成了一个四处粘东西的小男孩了,国会议员们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适时地让莫利斯女士出台,她就此结交了国会山的政要们。1995年,国会成立非致命性武器联合项目处,由海军陆战队牵头实施,各军兵种全部参加,年预算高达2500万美元。” 此时的莫利斯看出了商机,与她丈夫立即成立了M2技术有限公司,承包非致命性武器联合项目处的研发项目。巨额收益让莫利斯指挥公司迅速锁定其核心研究对象“脑控武器”。据相关文件显示,莫利斯于1998年在中情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脑控武器”的新构想,并于2003年正式立项开发,18个月后即推出便携式“脑控武器”系统,随即投入实战检验。 莫利斯的“脑控武器”究竟是啥样呢?相关文献显示,制造脑控武器前,需要先克隆人类情感。用超级电脑对数据库中成千上万个情绪脑电波样本进行分析,以了解心理特征和脑电波形状的对应关系。接着在另一台电脑中存储这些“情绪信号串”,用无线电向人体发射这些“有生命的信号”,“无声地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从而操纵目标对象的心理和情绪,以影响其行动。 担心不加快研发会被俄罗斯超过 然而,“脑控武器”的危害和潜在威胁,也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严重关注,因为这类武器一旦被滥用,那么就能在根本上控制人民。无论是在私人住宅、公众场合、工业场所,还是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被秘密选定的受测试者,都会受到这种“神秘武器”发出的含有化学和生物刺激的放射性影响。时间长了,会让受测者社交孤立、免疫力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甚至死亡…… 事实上,美国中情局当年进行“脑控武器”的实验室,就先后在加拿大和本土吃过一系列的官司,给一些受害者巨额赔偿,并使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政府名誉受损。 不过,尝到甜头的莫利斯似乎并不介意,她经常说,据一些解密资料来看,俄罗斯在脑控武器研究方面“历史悠久”。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人才纷纷被“挖角”、相当一部分军工科研项目也被取消的情况下,有关脑控研究的一些顶级科学家及相关项目,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言下之意,如果她不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俄罗斯迟早会超过美国。在俄美关系越发紧张的情况下,莫利斯的这番说辞非常有效。(特约记者 余东) 责编:汪蛟龙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