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科技领军人才方阵 近日,经总政治部批准,科技专家姚富强、汪玉等194人被确定为全军和武警部队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 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全军各级认真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精心筹划、融合培养,取得丰硕成果:首批领军拔尖人才培养期内,共承担845项课题,取得405项发明专利,495项科研成果在部队推广应用,279篇咨询报告被中央军委、总部和大单位采纳;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5人所带团队获国家、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一项战略之举点燃科技强军的引擎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向信息化整体转型,一些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和重大课题亟待突破,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需要快速形成作战能力、保障能力,对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严峻挑战。 瞄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我军人才建设的一个战略抓手突出出来。2009年7月,四总部联合颁发《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决定每两年选拔200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作为培养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重点培养,力争用10年时间,培养10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满足我军各主干专业对高端人才需求,形成一支能够引领军事科技发展、担当强军重任的高层次人才方阵。 高度重视,源于深刻认识。4年多来,随着对科技强军和人才强军战略的思考和探索日益深化,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全军性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有序部署,扬帆远航—— 从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出台、明确32条具体措施,到在京举行动员部署会、推动工程全面展开;从中央军委颁发《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四总部出台《2015年前军队人才发展专项工程实施方案》,到配套实施科技领军人才锻造工程和海外智力延揽工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具体化。 中央军委、总部领导对实施创新人才工程高度重视,亲自审定培养方案,多次参加重大活动。全军成立由四总部有关部门参加的创新人才工程办公室,设立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中心,建立创新人才工程专家委员会和特聘专家队伍。先后出台了期满评估细则、名师带教实施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使工程开展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各大单位把这项工程纳入党委工程,制定相应规划计划,如总装“双百计划”、空军“258梯队计划”等,构建起与创新人才工程衔接配套、梯次递进的选拔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工程实施以来,支撑推动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引领保障人才发展的制度机制持续完善,凝聚激励人才作为的环境条件日趋优化,分3批共选拔出603名培养对象。一支崭新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悄然崛起。 一批超常举措筑起创新人才的高地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培养大批能够担当科技强军重任的高端人才,既要探索“长治之策”,又要采取“非常之举”。创新人才工程以战略思维和前瞻眼光优化培养模式,精心打造科技领军人才方阵。 ——突出高端引领。名师出高徒,大“家”育英才。为让培养对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创新人才工程先后聘请541名军内外院士专家担任带教导师,通过定期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带领培养对象进入学术圈子、带上学术高地、带出学术团队。用帅才带将才,使高层次人才培养变“概略瞄准”为“精确制导”,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 ——开放融合培养。院子里驯不出千里马,创新人才工程坚持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开阔思路,加强与作战部队、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走开放式融合培养路子。依托国家知识更新工程,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单位共同开办了10期前沿技术高级培训班;联合中国工程院开展“院士军营行”活动,举办三届创新人才工程学术交流大会,围绕战略前沿技术开展跨领域跨军种研讨交流。并先后组织50多名培养对象赴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技术考察和学术交流。 ——建强团队助推。人类科学发展史表明,科技人才成长存在“共生效应”,名师大家往往产生于优秀团队。为此,总政专门下发《加强军队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建设若干规定》,对团队人才引进、经费支持和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培养对象以项目任务为牵引,打破内部编制、专业限制组建攻关团队,发挥他们培养新人、提携后学的种子和酵母作用。培养对象陈志杰带领优秀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突击力量,全力打造我国“空中高速路”,使空中通行能力实现数倍增长,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搭建平台锤炼。平台高度决定视野宽度,创新人才工程注重将培养对象放到实践一线摔打,有计划安排参加重大军事演习演练、武器装备试验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据统计,培养对象先后400多人次参加了联合军演、远洋护航、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在技术保障、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时,组织系统学习研究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举办科技创新文化论坛,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大讨论,用老一辈科学家价值追求引导培养对象坚定科技强军志向,争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一群领军人才铺就强军征程的路基 当“高端人才”与“创新工程”有机融合,便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科技强军的时代大船从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澎湃动力。聚焦强军目标,培养对象围绕军事理论、武器装备、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急需,致力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破解了一大批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提高的难题,打通了科研成果走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担纲国家和军队重大工程项目。863计划、97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航母工程……一个个重大科研工程现场,活跃着培养对象攻坚克难的身影。4年多来,培养对象领衔担纲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7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二等奖及相当奖励7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75项。先后有13人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杀手锏武器装备研制等重大工程项目中担任首席专家,另有135人担任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成功破解一系列装备保障难题。培养对象刘峰提出实施的航空救生体系建设工程,使我形成了集弹射跳伞、生存求救、搜索营救于一体的救生体系,部分装备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助推新质战斗力大幅跃升。高层次人才往往与新兴学科前沿突破相伴而生,而新兴学科的每一次发展都将催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培养对象朱恒伟开展的“某打击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估项目”研究,拓展了战斗力提升的新领域。信息对抗、减振降噪、超级计算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升核心军事能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回眸征途,唯贤选人留人,以业引才育才。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高端人才培养之路上,它与我们的强军征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强军目标,也许需要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但贵在不停步,贵在能坚持,贵在有担当。 (责任编辑:) |